退休人员的误工赔偿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退休人员的误工赔偿标准: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 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退休人员工伤赔偿标准要按具体情况来定。已办退休手续后被单位返聘,并且单位已经根据项目参保等方式为其交了工伤保险费的,那么受了工伤后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来确定赔偿标准。如果单位返聘后没有为其交工伤保险费的,那么发生工伤后的赔偿标准就要和单位协商确定。
退休人员工伤赔偿标准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如果已办理退休手续后被单位返聘,并且单位已经按照项目参保等方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的,在受到工伤后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来确定赔偿标准;如果单位返聘后没有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发生工伤后的赔偿标准则需要与单位进行协商确定。
-
退休人员的误工费是否赔偿
误工中的工应理解为社会劳动,包括在职人员的正常工作和退休人员退休后的有偿劳动。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应视为耽误一切劳动或工作而减少的收入,包括耽误退休人员所从事的正常有偿劳动而减少的收入。因此,退休人员受伤后造成退休费用之外的其他劳动收入减少,属
2021.03.20 146 -
人身伤害退休人员误工费的赔偿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
2020.07.12 128 -
退休人员死亡赔偿标准
退休人员死亡补助的发放标准: (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和计发办法,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二)按照劳动和社
2020.12.30 490
-
退休人员的误工费赔偿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延误费用根据受害人延误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延误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残持续延误工作的,延误时间
2021-12-14 15,340 -
退休人员工伤的赔偿标准
退休人员不在属于劳动法中的合法劳动主体,不受劳动法保护,也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保护的对象,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只能签订劳务合同(经济合同),因此不能认定为工伤。赔偿办法一是依据劳务合同中的约定责任、赔偿
2022-04-22 15,340 -
退休人员车祸误工费赔偿标准是什么?
只要退休人员受到侵害,客观上因侵害导致失业,导致退休费用以外的其他劳动收入减少,属于失业减少的收入,有权要求侵害人赔偿失业费用。因此,能否获得误工费取决于是否存在误工损失。
2021-11-09 15,340 -
退休人员工伤赔偿标准
劳动者到了退休的年龄,劳动关系自然终止,用人单位以企业效益不好辞退劳动者的,是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一)劳动合同期满
2022-03-21 15,340
-
01:30
车祸误工费赔偿标准
车祸误工费的赔偿标准为,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耽误工作的天数乘以受害人的日均收入。因此,计算误工费,需要知道两个标准,即误工时间和受害人的收入。误工时间可以根据医院出具的病历、诊断报告、出院小结等文件证明。受害人的收入可根据受害人的银行工资流水、
3,461 2021.03.24 -
01:23
辞退员工补偿标准
公司辞退员工,员工可要求公司支付其经济补偿金,具体补偿的标准为: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年限,每满一年需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如工作满六个月以上但未满满一年的,则按一年计算;如果工作不满六个月的,则应该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
12,719 2021.04.25 -
00:54
退休人员死亡补助标准
退休人员死亡补助标准如下: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和计发办法,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的规定执行。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
4,6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