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法条及司法解释内容是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者私自赠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所谓出售,即为有偿让与,是指将馆藏文物出卖给他人。既包括以其换取金钱的典型出卖行为,亦包括以其换取其他财物或者其财产性利益及报酬的非典型出卖行为。本罪中的出售或赠送的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如果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转让、出售或赠送,则不构成本罪。此外,只有将馆藏文物出售或私赠给了非国有单位或个人,才能构成本罪。如将馆藏文物出售或私赠给了国有单位,就不能以本罪论处。非国有单位,是指国有以外的所有单位,如私营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中外合作经营单位、中外合资单位、外资单位以及之间联营单位等等。这里的个人,是指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内的任何个人,包括共有的个人。但如果是将所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赠送给外国人(包括单位)的,应以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论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刑法第327条),是指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违反文物保护法规,非法出售或者私自赠送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触犯了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的犯罪嫌疑人,违反文物保护法规,私自出售或赠送保护文物藏品给非国有单位或个人的,不仅会对单位判罚金,还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
-
什么是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是指收藏文物或者藏品的单位,违反法律规定,私自将文物藏品出售给他人的行为。该罪的客体为我国对国家保护文物、藏品的所有权以及文物保护的管理秩序;客观表现为有保护义务的主体私自出售相关文物;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具有保护文物
2021.05.06 555 -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立案条件是什么?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的立案条件具体为:若作出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将收藏或者管理的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行为的,即可以进行立案。
2020.02.01 328 -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立案标准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立案标准如下: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向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私自赠送国家保护文物的,构成本罪,应当立案。认定本罪的关键是行为是否被批准。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的,属于法律行为。未经批准的,应当
2022.04.12 693
-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判多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二十七条【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
2022-07-05 15,340 -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怎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二十七条【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
2022-06-24 15,340 -
非法私赠文物藏品罪
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1-10-11 15,340 -
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如何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二十七条【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
2022-06-26 15,340
-
01:41
逃税罪法条及司法解释我国《刑法》规定了逃税罪的量刑标准: 1、如果纳税人通过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从而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4,544 2022.04.12 -
01:12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法条及司法解释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过失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与故意投放危险物质罪相比,行为人并不是故意,而是过失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该种属于危害公
1,908 2022.04.17 -
01:12
假冒专利罪法条及司法解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其中,“情节严重”指的是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给专利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等情形。 根据相
1,55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