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房产确认之诉效力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离婚房产确认之诉的现状有:双方有协议的,按照协议进行分割处理;没有协议的,根据出资人、出资份额、是否涉及赠与、孩子归属判定、双方在婚姻存续过程中有无过错等因素进行分割处理。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一千零九十二条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都应受时效限制,只不过不同情况下时效期间的长短不同、开始计算的时间不同、是否应中止、中断和延长的情况不同。无效合同中一方向人民法院要求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属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都应受时效限制,只不过不同情况下时效期间的长短不同、开始计算的时间不同、是否应中止、中断和延长的情况不同。无效合同中一方向人民法院要求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属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应当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起诉,否则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
确认之诉有哪些诉讼时效问题
不存在。确认之诉属于形成权,并不是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有关法律规定,所以并没有相应的诉讼时效。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自己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请求,就是要求确认权利关系或法律关系之诉,承认这种请求的判
2021.03.29 150 -
确认之诉的效力
没有时效。确认之诉属于形成权,并不是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有关法律规定,所以并没有相应的诉讼时效。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自己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请求,就是要求确认权利关系或法律关系之诉,承认这种请求的
2021.03.16 854 -
如何确认股权之诉时效的问题
确认股权之诉不适用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有效期间。在确认之诉中提出的诉讼请求所对应的实体法上的权利是形成权,因此确认股权之诉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2021.01.25 106
-
股权确认之诉的时效问题
股权确认诉讼有诉讼时效。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期间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1-11-09 15,340 -
请问合同效力确认之诉有效吗
对于确认合同效力之诉,通常不能调解。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根据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案件,不得调解。因此对于合同效力确认之诉不能调解。
2022-06-24 15,340 -
合同效力确认诉讼时效的问题
在返还财产和损害赔偿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上,理论界与实务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观点一认为,当事人受领给付之时,合同就是无效的(尽管这尚未得到法院的确认),换句话说,受领给付无法律根据,构成不当得利,
2022-08-08 15,340 -
提出合同效力确认之诉
1、合同效力确认之诉不能调解解决。合同效力是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产生的约束力,确认合同效力纠纷的合同效力确认之诉属于确认的诉讼,应由法院根据综合的证据以及合同的内容进行判决,不适用于调解制度。 2
2022-11-10 15,340
-
01:21
离婚的财产分割问题
首先,夫妻双方的财产分为夫妻共同财产和一方的个人财产。原则上,夫妻双方离婚时只需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是不用对各自的个人财产进行分割的。至于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意思自治的原则,由夫妻双方先自主协商,可平均分配,也可以不平均分配。对于
2,478 2022.04.17 -
00:53
有债务问题怎么起诉离婚
有债务问题需要起诉离婚的,如果是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原则上离婚后仍为一方个人债务;如果是夫妻共同债务的,夫妻双方可以就债务问题如何承担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的,一方在向法院起诉时,可以要求法院对债权债务问题一并作出判决。 起诉需要向法院提交
583 2022.05.27 -
00:51
以租代售合同法律效力问题
以租代售合同一般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不存在法律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合同即是合法有效的。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5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