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及如何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需要委托具有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当事人可以自行委托鉴定,也可以起诉后,由法院委托鉴定。另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一)伤残等级评定标准如下: 1、1级伤残划分依据为: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意识消失;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2、2级伤残划分依据为: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不能工作;社会交往极度困难。 3、3级伤残划分依据为: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仅限于室内的活动;明显职业受限;社会交往困难。 4、4级伤残划分依据为: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职业种类受限;社会交往严重受限。 (二)赔偿标准: 医疗费医疗费包括当事人为治疗伤疾而支付的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医药费、住院费、康复费、整容费和后续治疗等费用。 误工费误工费根据当事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护理费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住宿费当事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从外地到本市处理交通事故,实际发生的住宿费。
-
伤伤残鉴定标准及赔偿
一、伤残等级鉴定标准根据受伤人员的伤残状况,将受伤人员伤残程度划分为10级,从第1级(100%)到第x级(10%),每级相差10%。伤残等级作为赔偿标准的系数,即一至十级对应百分比系数分别为100%至10%,具体计算方式如下:一级伤残为上一
2022.04.13 1,519 -
伤残鉴定及赔偿标准
伤残赔偿金标准为,以被起诉地的去年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的人均纯粹收入标准乘以20年,再乘以10%的标准。一至四级伤残赔偿标准为因工致残被认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应当给其保留劳动的关系,退出现在的工作岗位。因工致残被认定为一
2022.04.13 1,714 -
伤残鉴定标准及赔偿
伤残鉴定标准是指由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再由地方按照国家的标准去实施,以维护伤残者的合法权益。工伤伤残鉴定标准分为十级,符合评残标准一级至四级的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一级:器官缺失
2022.04.12 31,277
-
十级伤残该如何鉴定及赔偿
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聘用合同的、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享受以下待遇: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聘用合同期满终止;2.劳动、自治区,
2022-07-06 15,340 -
如何鉴定伤残等级及赔偿标准?
1工伤级别鉴定标准就是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
2022-08-14 15,340 -
交通事故赔偿中伤残如何鉴定及伤残赔偿金如何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五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2022-05-28 15,340 -
伤残鉴定及赔偿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1、ⅰ级伤残划分依据为:a.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b.意识消失;c.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d.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2、ⅱ级伤残划分依据为:a.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b.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
2022-07-29 15,340
-
01:03
伤残鉴定10级如何赔付
伤残鉴定10级赔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十级伤残的赔偿标准为: 1、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外地就医交通费、食宿费; 2、康复治疗费、辅助器具费、生活护理费; 3、停工留薪期工资; 4、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5、伤残津贴; 6、一次性伤残就
2,126 2022.04.17 -
01:01
十级伤残如何鉴定
人身在遭受了损害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节,评定具体的伤残等级。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规定,我国的认定等级标准一共分为十级。 其中,十级伤残具体包括嗅觉丧失、颅骨部分缺损或畸形、斜视、一眼中度视力损害或无虹膜、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远
4,431 2022.04.15 -
01:33
十级伤残鉴定赔偿标准
对于十级伤残的劳动者,其可以享受的赔偿金包括两个大部分,一是基本工伤保险待遇,另一个是伤残待遇。工伤保险待遇中的医疗费、交通、食宿补助等,都是按照实际支出偿付;十级伤残可以享受到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如果劳动者与单位解约,那
2,452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