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透支9年未偿还,应该如何应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信用卡欠款数额在5万元以上、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 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第二款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信用卡持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期限透支5000元以上,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属于恶意透支并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如果行为人未经催收自动归还或者在催收后归还透支款项的,构成不当透支,不以犯罪论处,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
信用卡透支3000未偿还会得该如何样的处理
若是信用卡,每月账单结算日和到期还款日是固定的,若逾期还款会产生滞纳金和利息,并会影响到个人信用。客户的有关信用信息会被记入个人信用数据库,成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滞纳金收取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最低收取B10元或D1元。利息是当期的所有消
2024.05.27 21 -
被他人冒名办信用卡透支应该如何办
被他人冒名办了信用卡透支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及时报警,由警方介入调查,追究冒名者的法律责任。 2、联系办卡银行,弄清缘由,要求银行消除不良记录。 3、要是银行不肯消除不良记录,要求还款的,受害人可以委托专业律师协助处理,收集
2024.05.19 12 -
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而恶意透支的,应如何定罪?
对使用信用卡而恶意透支者的定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行为人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二)在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 (三)透支行为不是善意而是恶意的透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期限或者规定限额透支,并
2024.06.07 36
-
信用卡透支被传唤了如何应对
持卡人需要祈祷的是,司法机关尚未立案。因为一旦因信用卡诈骗罪立案,就属于刑事案件,不可以随意撤案,必须做出处理,情节符合,持卡人可能要坐牢。 所以,收到传唤,持卡人应该按照规定时间前往规定地点,说明情
2023-03-30 15,340 -
应该如何样才是信用卡恶意透支
当经济窘迫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一直还不上信用卡,同时可能会担心自己属于信用卡恶意透支。那么怎么样才是信用卡恶意透支呢?信用卡持卡人连续三个月都无法偿还最低还款额,那么信用卡发卡银行有权利向提起诉讼。不
2022-09-01 15,340 -
中国XX信用卡透支2400还不上应该如何办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
2023-08-21 15,340 -
信用卡透支三个月后如何应对诉讼
1、如果您选择在当地进行起诉,我们建议您积极与对方进行沟通,争取在庭前调解阶段达成关于延期还款或停息挂账等方面的协议。一旦协商成功,您可以避免进入诉讼程序,从而避免繁琐的诉讼过程。因此,在您得知自己被
2024-11-12 15,340
-
01:06
信用卡透支不还犯罪吗
信用卡透支不还本身就属于违约行为,如果已经超过了一定数额,而且经过银行有效催收后,仍然拒绝还款,当然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可以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恶意透支人,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信用卡诈骗罪包括了恶意透支信用卡的行为,主要是指:信用卡的持
766 2022.04.17 -
01:17
恶意透支信用卡怎么判刑
信用卡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恶意透支属于违约行为,需依照信用卡领用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但符合一定条件将成立犯罪。《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
1,798 2022.04.17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266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