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立案条件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出售国有资产罪立案条件是: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造成有关单位破产,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被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解散的;其他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应当立案追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十七条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二)造成有关单位破产,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被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解散的; (三)其他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成立条件是,犯罪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主观方面是故意和明确的徇私动机;客观方面是违反国家规定,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
我国《刑法》对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立案规定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该罪,应当立案追诉。
-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构成条件?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构成条件是: 1、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2、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低价出售的行为; 3、主体为国有公同、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2020.07.03 101 -
刑法中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刑法中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立案标准是:国有公司、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造成有关单位破产,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被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关
2021.08.24 79 -
什么标准下出售国有资产罪才立案?
以下标准下出售国有资产罪才立案: (一)造成有关单位破产,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被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解散的; (二)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2020.05.01 110
-
出售国有资产罪立案条件是什么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条件是:1。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由国有公司、企业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2。犯罪对象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国有财产所有权;3。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4。犯罪的客观方面是低价出售国有资
2021-12-24 15,340 -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成立条件是,犯罪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主观方面是故意和明确的徇私动机;客观方面是违反国家规定,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
2023-08-11 15,340 -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国有公司、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因私人不正当行为,以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以下情况之一为嫌疑立案追诉:(1)国家直接经济损失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2)相关机构破产,停业,停业6个月以上
2021-10-10 15,340 -
国有资产出售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国有公司、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因私人不正当行为,以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以下情况之一为嫌疑立案追诉:(1)国家直接经济损失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2)相关机构破产,停业,停业6个月以上
2021-10-09 15,340
-
01:10
诈骗罪的立案条件是什么
诈骗罪的立案条件是: 1、个人诈骗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 2、个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需要被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
411 2023.02.03 -
00:55
遗弃罪立案条件是什么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的相关规定,遗弃罪立案条件为: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的义务却拒绝扶养,且情节恶劣的。 上述所提及的情节恶劣是区分遗弃罪与非罪的一个重要界限。根据我国司法的实践经验,遗弃行为情节恶
676 2022.04.15 -
01:13
网络诈骗罪的立案条件是什么
网络诈骗属于诈骗罪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的行为,故立案条件以诈骗罪立案标准为基础即诈骗为目的利用互联网为手段。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即达到网络诈骗罪立案标准。关于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7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