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权纠纷管辖权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 下列案件,由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以上就是110ask.com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有关“房屋确权纠纷的管辖权”的法律内容,当房屋产权归属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可以申请房屋确权,以诉讼的途径解决纠纷,从而实现房屋所有的合法性。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110ask.com。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物权确认纠纷是指就物权的成立、内容及物权的归属而产生的纠纷。在诉讼上称为确认之诉。物权确认之诉包括所有权确认之诉、用益物权确认之诉,及担保物权确认之诉。所有权确认纠纷是指就所有权的成立、内容及归属所产生的民事纠纷。用益物权确认纠纷是指就用益物权的成立、内容及归属所产生的民事纠纷担保物权确认纠纷是指就担保物权的成立、内容、归属及效力顺序等所产生的民事纠纷。物权确认纠纷包括不动产物权确认和动产物权确认纠纷两类,依其类型,不动产物权确认纠纷应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专属管辖。动产物权确认纠纷不属于专属管辖,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23条第 (3)、 (4)项,第24条及第25条等规定确定管辖。鉴于担保物权多以合同设定,属于动产担保物权或者权利担保物权的确认纠纷,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管辖的,可以适用。
-
监护权纠纷归谁管辖管辖权怎么确定
监护权纠纷归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所谓被告住所地就是被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就是被告连续居住一定合理期限的地方。
2020.02.04 253 -
合同纠纷管辖权的确定
(一)当事人想约定管辖时,在不违反法院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情况下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规定的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 (二)当事人已经约定管辖的,以约定的为准。 (三
2020.02.10 269 -
-
如何确认侵权纠纷的管辖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因侵权提起的诉讼由侵权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此,侵权地和被告住所地两个法院都有管辖权。
2021-11-17 15,340 -
监护权纠纷怎样确定管辖权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按照我国管辖的一般原则,监护权案件一般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但是不服指定监护或者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可以由被监护人
2022-06-26 15,340 -
股权纠纷如何确定管辖?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合同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合同未实际履行的,当事人双方住所地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法律赋予当事人约定管辖法
2021-11-10 15,340 -
股权纠纷怎么确定管辖
关于公司股权转让纠纷的管辖的问题,我想说首先,股权转让纠纷属于合同纠纷一种,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根据2013版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
2022-04-17 15,340
-
01:19
欠款纠纷管辖权怎么确定发生欠款纠纷,当事人当然可以选择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诉讼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欠款纠纷中,法律规定的具有管辖法院就包括了:被告住所地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以及合同履行地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但这并不意味着,借贷双方只能
1,656 2022.04.17 -
01:04
债权债务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对于一般债权债务纠纷的管辖法院,如果双方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
1,583 2022.04.17 -
00:56
建设工程施工纠纷管辖权如何确定建设工程施工纠纷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纠纷,通常是因为建设工程合同履行的问题引发的。 面对合同纠纷,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要分三步进行分析: 1、首先,看合同是否有有效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是否存在有效的仲裁条
1,56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