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区分重大误解的合同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所谓重大误解,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订立了合同。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重大误解属于一种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重大误解应具备以下条件: 1、误解的“事实”是合同订立时存在的事实,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出乎预料的事实不构成重大误解; 2、该事实必须是合同订立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条件; 3、重大误解必须是本质的,一般误解不构成重大误解; 4、重大误解不是出于合同当事人的重大过失引起的,否则该当事人不得以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撤销合同; 5、单方重大误解还必须是重大误解将使合同的执行产生不公平的结果。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区分重大误解的合同的方式为判断当事人是否对合同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品种、标的物质量、履行方式、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等事项发生误解,并且该误解必须造成误解或者重大损失才构成重大误解。
与合同订立时存在的事实有关。被合同双方据以错误判断的事实必须是在订立合同时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在订立合同后才发生的事实。该事实必须是合同订立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条件。重大误解须是本质性的。
-
如何区分重大误解与重大误解合同怎么解除?
重大误解与欺诈有以下区别: 1.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误解一方陷入错误认识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并非因为欺诈的结果。 2.在欺诈的情况下,受欺诈的一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不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而是欺诈行为造成的。重大误解合同可以变更和撤销。
2021.02.22 211 -
如何才能辨别重大误解重大误解合同该如何处理
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重大误解由以下要件构成: 1、必须是表意人(即作出意思表示的当事人)因为误解作
2021.04.10 194 -
如何区分重大误解与欺诈 重大误解合同怎么解除
重大误解与欺诈有以下区别: 1.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误解一方陷入错误认识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并非因为欺诈的结果。 2.在欺诈的情况下,受欺诈的一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不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而是欺诈行为造成的。重大误解合同可以变更和撤销。因
2021.04.11 205
-
如何区分误解的合同的重大误解
所谓重大误解,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订立了合同。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重大误解属于一种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重大误解应具备以下条件: 1、误解的“事实”是合同订立时存在
2022-10-18 15,340 -
如何区分重大误解,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重大误解,重大误解的认定标准
重大误解还包括: (1)对标的物品种的误解。如将冷冻机误解为冷藏机。因为对标的物品种的误解属于对合同标的本身的误解,所以将造成合同的目的落空,使误解者遭受重大损失,当归属重大误解。 (2)对标的物质量
2022-04-23 15,340 -
如何区分合同是否被重大误解
识别重大误解的方法:对合同标的物的本质或性质、当事人的具体身份、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的误解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重大误解合同处理方法:当事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90日内向法院请
2021-12-30 15,340 -
怎么区分重大误解与重大误解合同怎么解
一、怎么区分重大误解与欺诈 在重大误解和欺诈中,都存在着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且都会对该当事人造成损失。但两者有着明显有区别。 重大误解与欺诈根本区别在于:在重大误解中,误解一方当事人的错误认识是由于
2022-05-13 15,340
-
01:21
如何区分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是民法上的注意义务的体现,民法理论上将注意义务分为三个层面: 1、普通人注意义务,以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人是否能够注意为标准,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人难以注意,也没有注意,不能认定行为人存在过失。一般人能够注意而没有注意,行为人即存
7,390 2022.05.11 -
01:05
如何区分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大家好我是法师兄特邀律师冼洪永。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所签订的协议,劳务合同则是平等主体之间以提供劳务为内容而签订的协议。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一、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须为用人单位,劳务合同的主体则是平等主体间的自然人或
2,502 2022.05.11 -
01:04
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如何解除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可以由双方协商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根据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
1,27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