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非法集资判断是如何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据介绍,《解释》的出台,对于依法从严打击严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解释》明确了非法集资的概念和特征要件,划清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政策法律边界,有利于打消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有利于监管部门和办案机关及时发现、查处非法集资活动,防止合法融资的非法转变和非法集资的恶性发展。第二,《解释》对非法集资相关的各种犯罪的法律适用作出了具体规定,有利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罪与罪的界限,依法从严惩处严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第三,《解释》对实践中各种非法集资活动进行了甄别梳理,并特别规定了非法集资活动当中虚假广告犯罪行为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标准,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消除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社会诱因,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非法集资的行为可能涉嫌犯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没有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
如何判断是不是非法集资?
1、判断是不是非法集资,要看是否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
2022.12.02 198 -
如何判断非法集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非法集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集中骗取大多数人的钱财的行为。该罪的主体既有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又有单位。
2020.12.13 158 -
请问该如何判断是非法集资?
判断非法集资: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借用合法经营形式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即以生产经营、商品交易等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集资对象为社会公众,即不特定对象,集资者众多。
2020.05.24 132
-
非法集资是如何判断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
2022-08-11 15,340 -
如何判断是非法集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
2022-07-08 15,340 -
如何判断非法集资
依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视其犯罪行为不同,分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
2022-08-02 15,340 -
如何判断是不是非法集资?
根据是否具备以下特征判断是否是非法集资。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
2022-06-14 15,340
-
00:58
非法集资是如何界定的根据我国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就属于非法向公众吸收资金,就构成非法集资: 第一,犯罪嫌疑人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第二,向社会进
4,613 2022.04.15 -
01:06
非法集资罪如何判没有非法集资罪,集资诈骗罪是个人用诈骗手段非法集资数额达到10万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将处以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到20万的罚金;非法集资数额达到30万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将处5年到10年的有期徒刑,并处5万到50万的罚金;
1,100 2022.04.17 -
01:05
非法集资罪的判几年非法集资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触犯不同罪名判刑不同。 第一,如果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犯罪嫌疑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
3,66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