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诉讼形式追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债权人可以携带身份证、起诉状、借条等证据,向被告住所地的基层法院立案。 2.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3.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4.法院审理案件:适用普通程序的,会在六个月内审结;适用简易程序的,会在三个月内审结。 5.法院当庭宣判的,会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6.判决书生效后,对方仍不支付欠款的,可以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两年内申请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要通过诉讼的形式追债,当事人需要准备起诉状、起诉状副本和证据材料,并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当事人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则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1.债权人可以携带身份证、起诉状、借条等证据,向被告住所地的基层法院立案。 2.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3.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4.法院审理案件:适用普通程序的,会在六个月内审结;适用简易程序的,会在三个月内审结。 5.法院当庭宣判的,会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6.判决书生效后,对方仍不支付欠款的,可以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两年内申请强制执行。
-
怎么通过诉讼形式追债
债权人要通过诉讼的形式追债,需要准备起诉状、起诉状副本和证据材料,并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当事人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则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2020.01.03 85 -
如何通过诉讼的方式追债
通过诉讼的方式追债,大概的程序如下: 1、写好起诉书; 2、携带证据和起诉书到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 3、法院审查确定受理后就会开庭审理; 4、法院判决; 5、执行判决。
2020.02.07 86 -
怎么通过诉讼的形式追债
通过诉讼的方式追债,大概的程序如下: 1、写好起诉书; 2、携带证据和起诉书到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 3、法院审查确定受理后就会开庭审理; 4、法院判决; 5、执行判决。
2020.09.26 80
-
如何通过诉讼的形式追债
1.债权人可以携带身份证、起诉状、借条等证据,向被告住所地的基层法院立案。 2.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3.法院在立案之日起
2023-01-13 15,340 -
如何通过诉讼方式追债
通过诉讼的方式追债,大概的程序如下: 1、写好起诉书; 2、携带证据和起诉书到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 3、法院审查确定受理后就会开庭审理; 4、法院判决; 5、执行判决。
2023-02-26 15,340 -
追债通过诉讼的方式追索。
1、债权人可以带着身份证、起诉书、借书等证据向被告住所的基层法院立案。 2、如果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将在7天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将在7天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3、法院从立案之日起
2021-10-18 15,340 -
如何通过民事诉讼追债
首先确保债权没有过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从约定的还款之日起计算。准备好起诉状、借条、催款通知等相关证据,向债务人所在地法院起诉。 法院受理立案后,交纳诉讼费用,等待开庭。有条件的还可以调查对方
2022-11-24 15,340
-
02:06
如何通过诉讼顺利离婚
要通过诉讼顺利离婚,需要向法官证明夫妻感情确实已经破裂。具体来说,法官在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往往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有没有和好的可能这几方面来综合分析的。法律明文规定的准予离婚的情形,包括了以下情况:1、重婚或
1,237 2022.04.17 -
00:57
如何民事诉讼追回欠款
民事诉讼追回欠款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对于事实清楚,数额不大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直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2,明确法院的诉讼管辖权,民间借贷原告可以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诉。原告所在地法院是属
2,282 2022.04.15 -
01:06
债务诉讼起诉书格式怎样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起诉状中应当列明下列事项:1、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原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址以及联系电话、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
1,55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