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否构成既遂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构成既遂的,应这样判罚: 1、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的,一般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犯本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判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如果单位犯本罪的,应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构成既遂的判罚: 1、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的,一般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犯本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判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如果单位犯本罪的,应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的判刑是,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怎么处罚?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的处罚有:构成该罪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0.03.19 72 -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怎么量刑?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的量刑: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的客体是劳动者的财产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020.04.12 82 -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一般咋判?
犯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一般的判处是: 1、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2、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0.08.31 78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构成既遂怎么判
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构成既遂的,应这样判罚: 1、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的,一般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犯本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判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如果
2022-07-06 15,340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既遂是否会判刑的回答如下: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
2022-08-12 15,340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否构成
1、犯罪主体要件本罪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 2、犯罪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
2021-06-12 15,340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否构成?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 1、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 2、本罪在主观上是故意;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既包括劳动者的财产权和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也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4、
2022-06-05 15,340
-
01:22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标准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标准为: 1、用人单位或个人,通过逃匿、或转移财产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在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未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金额较大;3、经过有关政府部门的强行要求,企业仍拒绝支付劳
4,864 2022.04.17 -
00:59
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具体如下: 1、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主动表示不续签原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
1,591 2022.04.17 -
01:42
发包人拒不支付工程款怎么办
发包人拒付工程款的处理方法如下: 1、发包人不组织验收、不使用的,拒绝支付工程款。在这种情况下,承包人只能起诉发包人支付工程款,并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经鉴定,质量符合合同规定或者国家规定的,由发包人支付工程款;质量不符合合同或者国家规定
1,71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