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地上受伤了隔了两年没处理资料都没了,还有办法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一、收集证明在工地受伤证据材料。将事故现场的照片、急救记录、住院记录、住院病历等资料组合在一起,如果重伤的情况下,警察制作的笔录、勘验记录等证明资料也可以有效证明工作中受伤的事实。第二、查清用工主体搞清找谁赔偿。如果签订劳动合同,可以直接找到与之相应的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是由包工头直接招用的工人在工地上受伤,可以接直找包工头或者找项目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如果经核查承包单位是不具有承包建筑施工资质,那么可以找上一级具有承包建筑施工资质的分包单位或发包方要求承担。第三、申请工伤认定要求赔偿。如果用人单位通过项目为工人缴纳工伤保险,可以申请赔偿工伤,工人按工伤等级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对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的,发生工伤事故的,依据法律规定由受伤工人所在的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由建设公司、施工总承包商承担连带责任。在工伤认定、伤情稳定后,工人继续向劳动保障局申请伤残鉴定即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根据鉴定结果继续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的,工人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工伤赔偿。第四、要求人身侵害赔偿。如果不走不了工伤,可以走人身损害要求雇主赔偿。收集证明在工地受伤证据材料,通过鉴定机构确定伤残等级,确定具体赔偿数额,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赔偿
如果你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还在学龄,那么九年义务制当中,学校是无权开除学生学籍的。但是你要去学籍地以外的地方读书,要么只能借读,考试还得回原来的地方考。要么,如果你的户口已经转了,那就到原籍办理学籍转移,转到新的户籍所在地。如果你已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你的学籍也依然存在的,即便被某个学校开除了,但另外的学校只要愿意接收,你依然是有学籍的。但你的学籍是跟你的户籍再一起的,异地读书,可以,但是考试必须回原籍。
-
在工地上工伤了没报工伤怎么处理?
在单位和职工个人在有关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未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认定工伤的情况下,职工会失去申请认定工伤的权利,要想获得补偿的话,职工就只能向法院起诉。如果单位和职工个人在这两个规定的时间内未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认定工伤的话,职工就失去了申请认定工
2020.11.21 219 -
-
在工地上受伤了如何处理
在工地上受伤了的解决办法: 1、先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认定工伤后,再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3、根据鉴定的劳动能力等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020.11.04 278
-
在工地上工作了五年了工资都还没给
确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报酬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证明劳动关系方面的证据按证明效力依次排列如下: 1、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 2、工资卡、工资存折、单位盖章确认的工资条或记录、单位盖章的职工花
2022-07-08 15,340 -
在工地上受伤了一年多了还没有解决该怎么办?
1,可以申请工伤认定,鉴定伤残等级,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单位为你缴纳了工伤保险,该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单位没有为你缴纳工伤保险,全部工伤保险赔偿,由单位全额赔偿。该工伤
2022-03-22 15,340 -
在工地上受伤伤情一年多了还没好怎么办
找到包工头的身份证信息以及发包公司信息,直接按人身损害起诉至法院
2022-10-16 15,340 -
在厂里上班手指没办好, 上一年了工作了两年了, 有没有工伤赔偿
属于工伤,及时申请工伤认定,鉴定伤残等级,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单位为你缴纳了工伤保险,该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单位没有为你缴纳工伤保险,全部工伤保险赔偿,由单位全额赔偿。
2022-01-18 15,340
-
01:09
在工地上受了工伤公司不处理怎么办在工地上受了工伤公司不处理,员工维权程序如下: 1、根据鉴定的标准计算出赔偿数额。如果单位为职工投了工伤保险,就直接由国家工商保险机构依据标准发放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单位没有为职工投工伤保险,那么就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的相
893 2022.06.01 -
00:51
工地受伤了都有哪些赔偿工地工伤赔偿标准:医疗费:根据医院出具的医疗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时间和收入确定。住院伙食补助: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护理费:员工在工资期间需要护理的,由单位负责。交通费、食宿费:本
1,164 2022.04.17 -
01:08
工地受了工伤公司不处理怎么办劳动者受工伤后用人单位不赔偿或者少赔偿,劳动者需要在一年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一般会在60日内得到工伤认定结果。得到工伤认定结果之后,劳动者可以选择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商定赔偿范围,争取合法权益;若协商不了,可以选择当地仲裁机构
679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