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怎么证明不知情?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出了事故对方报案,而你离开了现场,法律上就属于肇事逃逸,法律不管你是否知情。肇事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协助警方调查,认真处理,态度诚恳,找到足够理由或者态度证明没有逃逸,只有交警可以判断是否逃逸,所以当事人要端正态度,积极配合,争取主动。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 (四)“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五)本规定所称的“一日”、“二日”、“三日”、“五日”、“十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六)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 (七)“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八)“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九)“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可以通过证人证言、录音录像等证据材料证明当事人不知情。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一方肇事逃逸,逃逸方将负事故全部责任,此时当事人提出自己不知情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证明不知情的举证责任是在肇事者身上的,如果要在肇事逃逸中证明不知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且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如果能证明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离开现场的,则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如果证明不了就要依法承担肇事逃逸的责任。
-
肇事逃逸怎么证明不知情?
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要在肇事逃逸中证明不知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且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肇事者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就不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一般
2020.07.23 130
-
肇事逃逸怎么证明不知情
1、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要在肇事逃逸中证明不知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且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 2、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肇事者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
2022-06-11 15,340 -
肇事逃逸怎样证明不知情
1、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要在肇事逃逸中证明不知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且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 2、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肇事者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
2022-11-09 15,340 -
肇事逃逸后怎么证明不知情
1、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要在肇事逃逸中证明不知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且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 2、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肇事者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
2022-11-04 15,340 -
肇事逃逸如何证明不知情?
肇事逃逸可以通过证人证言、录音录像等证据材料证明当事人不知情。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一方肇事逃逸,逃逸方将负事故全部责任,此时当事人提出自己不知情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022-07-13 15,340
-
02:04
什么情况是肇事逃逸行为
可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有: 1、当事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却仍然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交通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交通事故现场的; 3、当事人具有酒后驾驶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仍拒绝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擅
1,716 2022.05.11 -
00:55
肇事逃逸怎么判刑
肇事逃逸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肇事逃逸的判刑如下: 1、交通肇事后
696 2023.01.04 -
01:35
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分成构成犯罪和未构成犯罪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处罚完全不同: 1、违章肇事的交通肇事者,事故如果只导致被害人轻微伤,或只造成动物、牲畜死亡,也没有造成大额的公私财产损失。此时,肇事者虽然逃逸,但如果并未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则并不构成
20,95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