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不能认定既遂?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能。成立犯罪既遂的条件有以下这些,其中要求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故意的,所以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既遂: 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 不应将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也称之为犯罪既遂。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也就不应使用犯罪既遂这一概念,只可使用犯罪成立的概念。 2、行为人必须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这是犯罪既遂成立的时间条件。如果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而只是实施了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行为,就只是犯罪预备,而不能成立犯罪既遂。 3、行为人的行为齐备了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的全部要件 这是构成犯罪既遂的实质要件。这里说的构成要件的齐备,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齐备。 【相关延伸】 问:过失犯罪可以减轻处罚吗? 答:过失犯罪一般不减轻处罚。具体要看其构成的罪名以及法律规定。一般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过失犯罪也会存在既遂的,只要犯罪嫌疑人的过失行为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就会构成犯罪既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过失犯罪既遂吗?
过失犯罪成立既遂。过失犯罪只有在既遂的情形下才构成犯罪,没有未遂、中止和预备的阶段。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
2020.08.30 419 -
过失犯罪能成立既遂吗
过失犯罪一般不成立既遂,因为犯罪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对于过失犯罪而言,没有出现危害结果时,就不成立过失犯罪,所以过失犯罪只有成立和不成立,没有预备、未遂、中止、既遂之分。
2020.12.15 152 -
过失犯罪能成立既遂吗?
过失犯罪一般不成立既遂,因为犯罪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对于过失犯罪而言,没有出现危害结果时,就不成立过失犯罪,所以过失犯罪只有成立和不成立,没有预备、未遂、中止、既遂之分。
2020.07.21 87
-
过失犯罪不能犯罪既遂吗
不能。成立犯罪既遂的条件有以下这些,其中要求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故意的,所以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既遂: 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 不应将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也称之为犯罪既遂。过失犯罪、间接故
2022-05-16 15,340 -
过失犯罪一般不能犯罪既遂吗?
不能。成立犯罪既遂的条件有以下这些,其中要求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故意的,所以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既遂: 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 不应将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也称之为犯罪既遂。过失犯罪、间接故
2022-06-04 15,340 -
过失犯罪是不是既遂
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实行行为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
2022-06-14 15,340 -
过失犯罪是不是既遂?
有。过失犯罪只有既遂状态,没有预备、中止、未遂状态。《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2022-06-14 15,340
-
01:15
过失爆炸罪认定标准
过失爆炸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过失地引发爆炸物,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过失爆炸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下面四点: 第一,在客体上,本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换句话说,就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
1,135 2022.04.15 -
01:04
过失致人死亡罪能单独定罪吗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从而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可以得知,行为人在与他人纠缠过程中,过失致人死亡的,应当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属
1,505 2022.04.17 -
01:11
过失杀人构成犯罪吗
过失杀人构成犯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为: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3、在犯罪主体方面,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 4、在主观方面
896 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