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合同关系是怎么说的?怎么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应当符合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对自然人借款,既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头约定形式。而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包括其他组织)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转移给另一方,另一方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需符合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形式要件即达成合意的外在形式,如借条、借款合同、口头约定以及其他可以表明双方借款合意的形式;实质要件即款项的实际交付。民间借贷案件具有实践性特征,借贷合同的成立,不仅要有当事人的合意,还要有交付钱款的事实。因此,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中,首先要看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在借据是否真实有效的前提下,还应审查履行情况。对于小额借款,出借人具有支付借款能力的,如果当事人主张是现金交付的,除了借条未能提供其他证据,按照交易习惯,出借人提供借据的,一般可视为其已完成了举证责任,可以认定交付借款事实存在。而对于大额借款,涉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金额,当事人也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没有其他相关证据的,则还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凭证、证人证言等来判断当事人的主张是否能够成立,仅凭借条并不足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同居期间借贷关系怎么认定
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可以确定份额的,依份额享有和承担。因抚养共同的子女所形成的债务为共同债务,双方共同承担;因抚养各自的子女及赡养形成的债务为义务人个人债务,由一方自己承担。
2021.01.08 123 -
微信转账的借贷关系怎么认定?
微信转账要认定为借贷关系中可以在备注或者表明属于借款。另外借条、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也可以与微信转账一并用来认定借贷关系。
2020.09.12 136 -
借款合同是怎么规定的
借款合同的合同履行地,在合同约定了履行地的情况下,遵从合同约定。如果合同没有约定,则合同履行地为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
2021.02.06 88
-
借贷关系的合同效力是怎么认定的?
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是否生效,取决于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
2022-07-09 15,340 -
无借条的借贷关系是否成立,怎么规定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
2022-07-13 15,340 -
怎么认定其他合同是借贷关系
只要举证证明两项基本事实: 第一,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关系; 第二,出借人确实提供了借款。就能认定其他合同是借贷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
2022-06-26 15,340 -
银行借据与合同的关系是什么?怎么规定的?
借据,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 借款合同,是当事人约定一方将一定种类和数额的货币所有权移转给他方,他方于一定期限内返还同种类同
2022-07-29 15,340
-
01:41
同居关系的财产怎么分配同居关系涉及的财产,首先可以按照双方的约定来分配;没有约定的,可以时候达成事后的约定;不能达成一致合意的,就可以提请人民法院,按照份额以及相关出资事实来进行确定。民法典并没有直接规定同居关系,但是根据民法典第1075条,对于被宣告无效或者被
1,396 2022.04.17 -
01:19
民法典关于民间借贷纠纷的规定民法典关于民间借贷纠纷的规定,主要依据是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根据第680条,法律明确禁止了高利放贷的行为,民间借贷的利率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率。具体来说,国家会根据每年的经济情况不同,作出一定的法定利率调整。因此,如果高利借款人与民间贷
6,177 2022.04.15 -
01:16
民间借贷阴阳合同指的是什么民间借贷阴阳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借款事项订立两份内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对内,一份对外,其中对外的一份并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对内的一份则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其中“阳合同”因不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不发生效力,而“阴合同”是当事人的真实意
1,2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