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法持有枪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缓刑是否适用存在争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我国,针对一些社会危害性不大的轻微刑事犯罪分子,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依法宣告缓刑。适用缓刑的条件包括: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对于被判处附加刑的犯罪分子,缓刑考验期限内仍需执行附加刑。需要注意的是,该作品结合了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而成,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若内容侵权或错误,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如有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持有枪支罪刑法的相关规定是: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枪支的,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非法持有枪支罪的情节加重犯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以宣告缓刑。
-
持续犯罪适用法律有哪些,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持续犯罪适用法律有哪些 《刑法》。 (1)《刑法》规定只有一个量刑档次,或者虽有两个量刑档次但无加重构成的量刑档次的,按照一个罪名从重处罚。例如,我国刑法典第262条规定的拐骗儿童罪就只有一个量刑档次,拐骗儿童罪的连续犯,只能在这个量刑档次
2024.06.01 16 -
非法出租枪支罪法院如何判,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问题解答: 非法出租枪支罪法院的判决: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枪支的行为。
2024.06.01 20 -
-
2022年非法持有枪支罪刑法的相关规定是怎样
1、非法持有枪支罪刑法的相关规定是,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枪支的,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法律依据;《刑法》 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枪支管理
2022-11-11 15,340 -
关于非法储存枪支罪判刑标准的相关问题
非法制造枪支罪是指制造、买卖、运输、邮寄或储存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的行为。若犯此罪,具体刑罚如下: 1.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若情节严重,则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
2024-11-13 15,340 -
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是怎么规定的,是刑法里关于枪支偷?
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怀疑以下情况之一的,应立案追诉:(1)非法持有,私藏军用枪支持一支以上(2)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支的非军用枪支持一支以上,或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
2021-10-10 15,340 -
非法持有三支枪自首能获判缓刑么,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行为人先前非法持有三支枪,主动向公安机关自首的,人民法院一般是能判处其缓刑的。《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
2023-10-12 15,340
-
01:11
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是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隐藏枪支弹药的。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我国枪支管理的规定,私自挪用、隐藏枪支弹药,危害公共安全且拒不交出的行为。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1、行为人
914 2022.04.15 -
00:53
非法持有枪支罪案件的性质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非法持有枪支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从量刑的角度上看,非法持有枪支罪属于轻罪案件。另一方面,非法持有枪支是一种持有型犯罪。具体指的是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
1,594 2022.04.17 -
01:18
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有哪些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的规定如下: 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2、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
2,413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