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具体讲什么是恶意欠薪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恶意欠薪罪法律规定如下: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恶意欠薪罪的法律规定:恶意欠薪罪实际上就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如果工人恶意讨薪对被害人出现非法占有、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就定成敲诈勒索罪,否则一般工人仅仅是讨要应得的工资,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
恶意欠薪具体找什么部门解决
恶意欠薪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或者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2020.07.17 138 -
恶意欠薪具体量刑标准
恶意欠薪的,如果构成犯罪,量刑标准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述的规定处罚。
2020.09.16 185 -
恶意欠薪罪的法律规定
恶意欠薪罪,现在在刑法中称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在刑法中的规定有: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
2020.08.13 360
-
恶意欠薪罪具体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
2022-04-25 15,340 -
法律上的恶意欠薪罪具体怎么量刑
1、单位拖欠员工的工资,那么员工可以拨打电话向当地劳动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进行维权。 2、庆华拖欠工资怎么办依据《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第七条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
2022-08-30 15,340 -
恶意欠薪罪的具体立案标准是什么
1.在有欠条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三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
2022-04-20 15,340 -
恶意欠薪罪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恶意欠薪罪的法律规定具体如下: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
2023-06-03 15,340
-
00:59
恶意殴打他人是什么罪
恶意殴打他人的,涉嫌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一般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故意伤害罪,导致他人重伤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导致他人死亡,或者通过特
2,615 2022.04.17 -
01:12
公司恶意调岗降薪怎么办
公司恶意调岗降薪的解决办法有以下三种,分别是: 1、公司恶意调岗降薪,劳动者可以先与公司协商解决; 2、如果协商不成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去举报、投诉,要求用人单位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岗位、原工资; 3、依法通过申请仲裁,要求用
10,064 2022.09.05 -
00:52
恶意投诉快递员有什么法律责任
恶意投诉,已属于侵犯他人名誉的范畴了。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能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需要承
3,66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