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不受法律保护。 2、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 1、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利率处理; 2、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超出的部分,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可以不支付。
债务人欠贷款利息的法律规定为:当事人约定的贷款利息和逾期利息,不能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如果超过的,该部分利息属于高利贷,借款人可以不支付。
-
法律规定欠货款利息比例
1、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不受法律保护。 2、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020.08.08 181 -
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具体是
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 1、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利率处理; 2、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超出的部分,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可以不支付。
2020.08.18 134 -
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借款的罚息利率,由现行按日万分之五计收利息,改为在借款合同载明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50%-100%。对逾期或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从逾期或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之日起,按罚息利率计收利息,直至清偿本息为
2020.08.22 375
-
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有: 1、合同明确载有逾期付款利息数额的,按照合同约定的利息计算; 2、没有约定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计算。
2022-06-06 15,340 -
欠货款利息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1、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不受法律保护。 2、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
2023-01-15 15,340 -
拖欠货款利息法律什么规定
拖欠货款利息法律规定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具体内容是: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
2023-07-05 15,340 -
拖欠货款利息法律规定是什么
拖欠货款利息法律规定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具体内容是: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
2023-02-28 15,340
-
01:25
欠款利息的法律依据
要确定欠款利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当事人应当了解我国的最新司法动态。具体而言,当事人可以根据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新司法解释规定,也就是《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决定》。而在此项司法解释中,民间借贷中最受关注的借款利率,
2,093 2022.04.17 -
01:30
欠款利息的法律依据是怎样的
欠款利息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20年颁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其次,由于欠款利息涉及借款合同,因此,欠款利息的法律依据,还包括了我国的合同法。根据合同法,以及上述提到的司法解释规定,欠款利息就是指,借款人为了得
2,913 2022.04.17 -
01:07
欠货款怎么走法律程序
欠货款走法律程序的流程: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务人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若债务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经法
684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