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民事再审审理合议庭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再审程序,是指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在具有法律规定的再审事由时,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原审案件也称“本案”再次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一种特别救济程序。 根据我国诉讼法(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审判组织,其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临时组成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则自己担任审判长。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如果意见分歧,应当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少数人的意见应当记入评议笔录,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签名。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
民事诉讼法如何规定再审的审理期限
对于再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案件的审理期限依据使用的程序确定,按照一审程序再审的适用一审普通程序的审限,按照二审程序再审的二审程序的审理期限。
2020.12.17 217 -
-
如何认定再审民事诉讼有新证据?
民事诉讼再审有新证据的认定: 1、新发现的证据,该证据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存在,因客观原因于庭审结束后才发现。 2、新取得的证据,该证据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 3、新形成的证据,该证据在原
2020.07.04 337
-
民事一审被告回庭后二审再审如何处理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应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1、维持原判。对认定事实清楚和适用法律正确、刑事案件量刑适当的原审有罪判决和正确的原审无罪判决,应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
2022-10-25 15,340 -
民事诉讼再审中如何组成合议庭成员?
在审理再审案件时,如果原来是第一审的,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即严格按照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合议庭组成规则来进行;如果原来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则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2022-10-20 15,340 -
民事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二审如何处理
1、民事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2、根据规定,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其中包括开庭时间。 3、《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
2022-02-24 15,340 -
民事再审是否开庭审理
再审案件一定会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释》第四百零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但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有特殊情况或者双方当事人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充分表达意见
2022-09-01 15,340
-
01:03
终审后如何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终审的案件需申请再审。如果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可以上向一级法院申请再审,也可向同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具体流程如下: 1、二审败诉后,败诉方想要申请再审的,要提供二审判决书审查实体和程序方面
3,664 2022.06.22 -
01:05
民事案件开庭审理流程民事案件开庭审理流程,具体步骤如下:1、起诉方需要撰写民事起诉状,根据被告的人数提供起诉状的副本;2、起诉状准备好后,起诉方需要到管辖区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审核收到的资料和证件,符合条件的,会发放立案通知书。起诉方需要到立案庭预交
4,342 2022.04.17 -
01:15
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如何审理如果双方当事人存在债权债务纠纷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如果债务人拒绝履行的,债权人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处理如下: 1、协商和解是指债权债务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协商或邀请第三
527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