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间有一方判离婚二次起诉后又离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司法实践中,法院会再给双方缓解的余地,一般第一次会判不离;但第二次一方再次提出离婚时,通常是会判离的。 只要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经调解无效的二次判决基本会判离。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首先,积极应诉。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是夫妻感情破裂,如感情并未破裂或完全破裂,即使调解不成也是不予离婚的。 其次,有下列情况的如果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2、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起诉离婚判不离,第二次起诉会判离婚。两次起诉要时隔六个月。所谓的六个月的期限是对第一次被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原告方再次起诉的时间上的限制,是第一次判决以后,6个月内原告不能再次提起离婚诉讼。
-
夫妻一方起诉离婚怎么办
夫妻一方想离婚的起诉方式:一般需前往被告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被告没有住所地的,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向其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2020.05.09 125 -
一次起诉离婚后第二次起诉会判离婚吗?
得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一次起诉离婚,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夫妻之间又分居满一年的,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离婚。但第一次起诉离婚判决不准离婚后,夫妻之间又重归于好,夫妻之间仍存在感情基础的,第二次起诉离婚,一般也会判决不准
2021.02.16 580
-
夫妻二次起诉离婚会怎么判
司法实践中,法院会再给双方缓解的余地,一般第一次会判不离;但第二次一方再次提出离婚时,通常是会判离的。 只要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经调解无效的二次判决基本会判离。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
2022-05-27 15,340 -
老公起诉离婚,第二次起诉我第一次没有判离,第二次我又起诉怎么办
咨询者你好,关于你的问题答复如下: 第一、当事人有起诉的权利,也有撤回诉讼的权利; 第二、《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7项规定,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
2022-05-06 15,340 -
夫妻二次起诉离婚能判离吗
二次诉讼离婚不一定会判离。因为第二次起诉离婚,法院仍然会根据案件证据、庭审情况,来审查原、被告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只有在原、被告夫妻感情完全破裂,并调解无效后,法院才会判决离婚,与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
2021-04-19 15,340 -
夫妻二次起诉离婚能判离吗?
二次诉讼离婚不一定会判离。因为第二次起诉离婚,法院仍然会根据案件证据、庭审情况,来审查原、被告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只有在原、被告夫妻感情完全破裂,并调解无效后,法院才会判决离婚,与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
2022-05-31 15,340
-
01:04
二次起诉离婚一般怎么判
二次起诉离婚一般怎么判,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定。二次起诉离婚,只要可以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那么一般都会判决离婚。离婚第二次起诉,在调解无效的前提下,出现以下这些情况起诉可以判离:1、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2、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1,355 2022.04.15 -
01:32
起诉离婚二次判离婚吗
两次起诉离婚法院也不一定会判离,只有双方符合法定证明感情确实已破裂的条件,法院才会判决准许离婚。对于法院判决不准许离婚,如果没有出现新的情形或者新的证据,这时候当事人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也不会得到法院支持。因为这时候就算提起,法院也会认为夫
2,123 2022.05.11 -
01:02
夫妻一方失踪怎么起诉离婚
夫妻一方起诉离婚,被告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具体来说,“经常居住地”是相对于基层法院的管辖范围而言。如果在地级市长期居住,但分别有几处居住场所,且居住
551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