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钱到期不还如何办有没有法律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欠钱不还的处理方法:1、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2、人民法院在七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立案;3、立案后,安排开庭审理时间;4、人民法院审理后,出具民事判决书。
没有欠条的,有其他能证明双方借贷关系的证据也可以,如通话录音、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欠钱不还解决方法如下: 1、双方协商还款,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快捷,省时省力; 2、符合条件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这种方法相对于诉讼来说成本比较低,但是容易失效从而转入诉讼程序; 3、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如果双方协商不成,或者支付令失效,可以选择诉讼程序,起诉需要起诉状,双方身份信息,证据等材料。 证据包括: 1、双方身份信息,是自然人的,应提供身份证或户口本等,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其主体登记资料。 2、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以及债务人欠款的证据。 3、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依据。 4、其他证据。 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 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 民事案件法院起诉流程如下: 1、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申请。 2、经立案大厅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准予立案后,由立案庭发出立案通知书,凭立案通知书缴纳诉讼费。法院正式受理案件。 3、法院的立案庭受理案件后,将案件移送民事庭,由民事庭进行审理。 4、民事庭受案后,给双方发传票,通知开庭时间。 5、双方到庭后,由法院进行调解。 6、法院通过开庭审理,作出判决。
-
欠钱不还没有欠条如何办
没有欠条的,有其他能证明双方借贷关系的证据也可以,如通话录音、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欠钱不还解决方法如下: 1、双方协商还款,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快捷,省时省力; 2、符合条件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这种方法相对于诉讼来说成本比较
2022.08.09 142 -
欠钱不还法律有规定吗
有效。如果欠债人欠债不还的,经当事人协商无效,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债务人偿还债务; 如果判决生效后,债务人仍然拒绝偿还债务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法院强制债务人偿还债务。
2020.12.09 141 -
有没有欠钱不还法律
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合同。保证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2021.02.04 110
-
欠钱不还要如何要有没有法律规定
欠钱不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要回来: 一、向债务人发催告函。在到达约定还款日期,对方仍然不还款,可以给对方发出催告函。 二、直接起诉。债权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还款,这样胜诉后的法院判决书具
2023-11-24 15,340 -
如何让欠钱人还钱有没有法律规定
当事人要让欠钱人还钱的,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如果当事人要提起诉讼,则需要注意原告要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要有明确的被告,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等。
2023-06-15 15,340 -
欠企业钱不还会如何样,有没有法律规定
欠企业钱不还的,可能会被提起诉讼,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等。借款人需要根据约定的时间偿还借款,否则需要根据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一定的逾期利息。
2023-06-14 15,340 -
一直欠钱不还如何处理有没有法律规定
欠钱不还应当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1.协商方式:如果他人欠钱不还的,在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后,可以协商分期还款等。该种方式比较便捷,但是没有强制执行力的保障。 2.诉讼方式: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债权人
2023-10-12 15,340
-
01:24
欠钱不还法律能帮到吗
欠钱不还法律能帮到。欠债不还的可以通过诉讼的法律方式解决,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是查封对方的账户、房屋、汽车等财产,防止对方转移财产。下一步是立案,上法庭,做出判决。判决下来的,应当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向法院执行,以便法院直接清查对方财产执
763 2022.04.15 -
00:53
对方欠钱不还没有欠条怎么办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通常情况下,在没有书面凭证的情况下发生借贷纠纷的,原告可以把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录音作为证据,然后提交给法院。录音的过程中不需要第三方在场。如果有案件之外的人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那么可以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准备好以上的证据
997 2022.04.17 -
00:45
欠钱不还没钱还怎么办
如果债务人没钱还债,债权人可以和债务人签署分期还款协议,除此之外,债权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有对方的财产线索可向法院提交财产保全申请,待判决生效后申请法院进行强制执行或拍卖被执行人财产偿债。 根据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
730 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