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违法生育的处罚,对于违法生育的社会抚养费,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中组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1部委联合推出《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违法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将根据收入水平确定。富豪按家庭年收入百万元算最高要罚上千万元。该条例采取这种计算方法就是为了避免富人超生严重。因此越有钱超生得越多被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也就越多。《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城镇居民超生一个子女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当地县(市、区)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额为基数,一次性征收3倍以上6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本人上年实际收入高于当地县(市、区)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其超过部分还应当按照1倍以上两倍以下加收社会抚养费。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万元,该区某私企老板如果去年收入20万元,其超生一个孩子被征收的“社会抚养费”最高可为:2×6+(20-2)×2=48万元,最低标准也有2×3+(20-2)×1=24万元。这还只是其个人的罚金,加上配偶的罚金就不止这个数字了。超生两个以上的,再翻倍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婚生子不构成犯罪。未婚生子女是在受胎期间或出生时,其生父生母无婚姻关系的子女。未婚生子女则是在依法确立婚姻关系前或婚外行为所生的子女,如非法同居、婚前性行为、姘居、通奸及至被强奸后所生的子女。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破坏计划生育的违法行为应当严厉惩处。 1、对利用摘除节育环侮辱妇女、诈骗钱财构成犯罪的,私自为育龄妇女摘除节育环,不顾妇女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构成犯罪的; 以及借摘除节育环强奸妇女的,应分别依法以流氓罪、诈骗罪、故意伤害罪或者强奸罪追究刑事责任。 2、伪造或变造节育证、生育证、婴儿死亡证、病残儿鉴定证明等计划生育证明出售牟利,情节较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事第一百六十七条伪造证件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妨害公务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4、破坏计划生育违法所得和用于破坏计划生育违法活动的个人医疗器械、用具一律没收。
-
民法典关于生育怎么规定的
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致使感情确已破裂,一方请求离婚的,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应依照离婚诉讼规定处理。
2021.03.01 355
-
对于违法生育的处罚,对于违法生育的社会抚养费,法律是怎样规定的
中组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1部委联合推出《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违法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将根据收入水平确定。富豪按家庭年收入百万元算最高要罚上千万元。该条例采取这种计算
2022-04-08 15,340 -
我国法律对于生育社会抚养费是怎么规定的
符合法律规定生育子女的,按照以下规定计征社会抚养费:(一)不符合规定再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按计征基数的6倍至8倍征收;(二)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按计征基数的3倍至4倍征收;符合婚姻登记条
2022-03-13 15,340 -
超生二胎有怎样的处罚, 对于违法生育的社会抚养费, 应该怎样处理?
超生二胎有怎样的处罚,对于社会抚养费(也就是罚款)的征收标准,是以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基数参考的,并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确定征收数额。违法生育子女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
2022-04-08 15,340 -
我国对违反计划生育条件,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定的,社会抚养费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不符合再生育条件,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的,应当按以下规定对男女双方分别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城镇居民按照所在区、县(自治县、市)城镇居民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至六倍征收社会抚养费;实际
2022-03-08 15,340
-
00:56
社保的生育险怎么报销
社保的生育险的报销如下:生育保险报销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按照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12个月,除以365天后,按不同情形分别计算生育津贴: 1、妊娠满7个月生产的乘以98日; 2、妊娠满4个月不满7个月生产或
5,785 2022.05.11 -
01:04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违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行政处罚是触犯了行政法规规范的人,可能需要承担的,对于这些民事主体。如果是被责令需要承担相应的处罚,则需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但是根据司法
3,221 2022.04.17 -
01:15
教师的行为违背教育法律的有哪些
教师的行为违背教育法律的有: 1、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 2、侵害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3、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4、侵害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 5、侵犯学生在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
5,52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