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中提交的证据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事诉讼原告伪造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原告在民事诉讼中,伪造重要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原告是单位的,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伪造证据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在民事案件所提起的诉讼中若有伪造证据的行为,其法律责任为人民法院根据情节轻重对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行为,是违法的。
-
法律追究保证人的责任?
保证人要负法律责任,当债务人不履行其到期债务的时候,保证人需要根据合同的约定承担其保证责任,如果保证人在合同中约定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则属于连带责任保证。
2021.01.13 159 -
在民事诉讼中如何伪造证据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伪造证据是严重妨碍了司法公正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
2020.08.20 146 -
追究民事责任只有提起诉讼吗
追究民事责任不只有提起诉讼,还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追究。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等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又称为民事责任的形式,是指民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措施。
2021.01.08 91
-
原告在诉讼中提交的证据是作伪证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吗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
2022-10-05 15,340 -
民事诉讼原告伪造证据怎么追究其责任
民事诉讼原告伪造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原告在民事诉讼中,伪造重要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原告是单位的,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
2021-12-19 15,340 -
为分财产虚假诉讼可以追究法律责任吗
分财产虚假诉讼可以由诉讼法院撤销。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不能归责于本人而未参加诉讼的,但有证据证明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有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撤销诉讼。
2021-11-29 15,340 -
离婚诉讼中可以追究第三者责任吗
离婚可以追究第三者的责任,但有前提条件。第三者知道对方有配偶结婚,或者以夫妻名义与他人同居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这种行为构成重婚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追究刑事责任。
2021-11-06 15,340
-
00:57
如何追究冒名签字的法律责任
如何追究冒名签字的法律责任,根据冒名签字的动机来定。如果是利用职务之便冒充签名,试图挪用公私财物的,那么就可能涉嫌挪用公款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
2,462 2022.04.17 -
01:03
违法强拆追究刑事责任吗
违法强制拆迁是否追究刑事责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刑法》的规定,行政机关违法强制拆除被征收人房屋的,侵犯房屋所有权人产权的,应当依法责令行政机关承担全面赔偿责任;如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在强
1,189 2022.04.17 -
01:02
哪些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以下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1、假借签订合同,恶意的进行磋商;假借指的是合同任意一方当事人根本没有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意思,与对方当事人进行磋商只是借口,旨在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2、故意隐瞒与签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
1,44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