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但不还还不承认借过钱又没其它证据我能起诉他诈骗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借钱以后对方不承认借钱事实,一般情况下是不构成诈骗罪的。 这种情况一般属于民间借贷纠纷,可以拿着其他证据,例如微信聊天记录、银行转账凭证等去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还钱。 若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之后不承认,则定性为诈骗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钱不还属于债务纠纷,不能起诉诈骗,只能进行民事诉讼。诈骗罪立案要满足以欺诈方法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这一条件,而仅仅借钱不还不承认不是以诈骗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规则,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借款事实,法院无法进行民事立案,只能收集证据之后进行民事诉讼。
有借条不还钱起诉对方的,一般有借条后对方承认借款事实即可,为防止借款人否定借款事实,可以提供除欠条外的银行转账记录、借据或视听材料等,只要能证明自己借了一笔钱给对方,证据来源合法都作为证据可以提交给法院。
-
朋友借钱不还不还能起诉他诈骗吗
是否构成诈骗视情况而定: 借钱以后对方不承认借钱事实,一般情况下是不构成诈骗罪的。这种情况一般属于民间借贷纠纷,可以拿着借条等证据去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还钱。 若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
2020.10.01 201 -
借钱不还能起诉诈骗吗
如果有能力偿还不还、当事人在借钱时就有不还的想法,可能涉嫌诈骗罪。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时人的实际偿还能力以及当事人不还款的原因,从而确定当时人是否满足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的规定。
2020.05.28 177 -
借钱不还不承认是诈骗吗
借钱不还不承认不是诈骗。诈骗罪的标准: 1、借钱不还不承认并不构成诈骗。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财产,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 2、债务是根据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在当事人
2022.03.30 263
-
借钱不还, 又没有证据也没有其它证据, 属于诈骗吗?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不属于诈骗,不是刑事案件,在法律上这种事情认定为民间借贷纠纷,你应当到法院起诉维权,要求归还借款。 债务已经到期的情况下,你可以要求对方立即归还欠款和利息,如果有因此造成的实际经济损
2022-01-20 15,340 -
借钱没借条又不还能告诈骗吗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为诈骗罪。需要看有没有不归还的故意,数额上2000就够了,但主观上有时候很难界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
2023-06-20 15,340 -
朋友借我钱,没有借条,但是又不想还,能起诉吗?
1、您和对方之间形成的是借款合同纠纷;2、对方向您借款,如果明确约定了还款时间的,到期后您可以要求对方还款;如果没有明确约定还款时间的,您可以随时要求其返款,但需要给对方合理的准备时间;3、自然人之间
2022-05-01 15,340 -
不还钱,问下借钱不还能起诉诈骗吗?
诈骗罪的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
2022-08-15 15,340
-
01:01
借钱不还能起诉吗借钱不还能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违约方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在债务人未履行约定时,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
2,530 2022.04.15 -
01:20
借钱不还能构成诈骗吗借钱不还可能构成诈骗。如果债务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他人公私财物的,属于借贷式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涉嫌诈骗罪。但其实个人借贷一般都属于民事诉讼领域,由债权人到法院起诉债务人,而不涉及刑事。但是如果债权人
4,156 2022.05.11 -
00:56
借钱不还又没借条怎么办借钱不还又没借条,可以收集好其他相关的证据到法院进行起诉。 1、在没有借条的情况下,出借人可以通过借贷双方就借款沟通的短信记录、微信或者是其他聊天软件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银行转账凭证、证人证言等证据证明借款关系的存在; 2、当事人持有的借
606 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