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起诉双倍定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当事人可以依照民法典的规定,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诉讼请求应该是确定的,要么继续履行,要么解除合同。通常情况下违约金和返还定金是不能同时提的,可以选择一个提出。起诉时准备以下材料: 1,起诉状,弄清楚对方的基本登记信息(对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电话等),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律师代写;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复印副本; 2,准备证据,你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和对方发生纠纷的所有对你有利证据及复印件、及其他可能对你有帮助的证据及证人名单等 3,带上诉讼费;到法院立案庭立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索赔双倍定金,可以准备起诉书,带上相关身份信息证件以及能够证明被告违约的证据去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法律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规定,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法律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索赔双倍定金,需要证明收受定金的一方有违约行为。可以准备起诉书,带上相关身份信息证件以及能够证明被告违约的证据去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
双倍返还定金怎么规定?
定金双倍返还的规定在2021年1月1日起生效施行的《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中,其中明确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因此只有收受定金的一方有违约行为的,才会出现定金双倍返还的
2021.01.15 316 -
返还双倍定金
如果在签订主合同之前先签订了一份定金合同,在定金合同发生违约的情况下,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此乃主合同不能履行情况下的定金罚则。
2021.04.09 575 -
定金双倍赔偿
可以得到双倍赔偿。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合同规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违约金是指由当事人通过协商预先确定的、在违约发生后作出的独立于履行行为以外的给付。
2021.02.20 367
-
双倍定金怎么起诉
法律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索赔双倍定金,需要证明收受定金的一方有违约行为。可以准备起诉书,带上相关身份信息证件以及能够证明被告
2022-05-23 15,340 -
双倍定金起诉
法律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索赔双倍定金,需要证明收受定金的一方有违约行为。可以准备起诉书,带上相关身份信息证件以及能够证明被告
2022-12-31 15,340 -
起诉双倍定金怎么算?
法律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索赔双倍定金,需要证明收受定金的一方有违约行为。可以准备起诉书,带上相关身份信息证件以及能够证明被告
2023-03-15 15,340 -
索赔双倍定金怎么起诉
法律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索赔双倍定金,需要证明收受定金的一方有违约行为。可以准备起诉书,带上相关身份信息证件以及能够证明被告
2022-10-13 15,340
-
01:15
定金双倍返还的规定是什么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双倍返还定金,是指法律规定的定金罚则。定金,指的是合同双方为了保证债务的履行,约定由一方先行支付给另一方一定数额的货币。而双倍返还定金的具体规定,就是收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或者履行债务的行为不符合约定,致
2,772 2022.04.15 -
01:00
合同中双方约定的违约金如何起诉
合同双方约定的违约金,当事人应当按照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民事诉讼的起诉,需要满足以下要件:原告适格;被告明确;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受诉法院有管辖权。所以,当事人在起诉时,需要带上身
1,010 2022.04.17 -
01:10
什么情况下企业要支付双倍赔偿金
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赔偿金情形如下: 1、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
2,59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