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税率如何扣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最新税率调整如下:一、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二、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适用11%扣除率的,扣除率调整为10%。三、纳税人购进用于生产销售或委托加工16%税率货物的农产品,按照12%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四、原适用17%税率且出口退税率为17%的出口货物,率调整至16%。原适用11%税率且出口退税率为11%的出口货物、跨境应税行为,出口退税率调整至10%。五、外贸企业2018年7月31日前出口的第四条所涉货物、销售的第四条所涉跨境应税行为,购进时已按调整前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执行调整前的出口退税率;购进时已按调整后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执行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条的税率:(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级速算扣除数=0; 2级速算扣除数=3000×(也就是10%-3%)=210; 3级速算扣除数=12000×(20%-10%)+210=1410; 4级速算扣除数=25000×(25%-20%)+1410=2660; 5级速算扣除数=35000×(30%-25%)+2660=4410; 6级速算扣除数=55000×(35%-30%)+4410=7160; 7级速算扣除数=80000×(45%-35%)+7160=15160。
-
新个税如何扣除
个人所得税计算标准为: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个人所得税是指调整征税机关和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2020.09.16 219 -
新税法如何抵扣
新税法的抵扣: 一、子女教育扣除。 二、首套房贷利息扣除。 三、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租房扣除。 四、独生子女赡养老人扣除。 五、大病医疗限额扣除。 六、继续教育扣除。
2020.11.30 102 -
新个税如何扣比例
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缴纳比例: 1、综合所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 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
2020.01.31 205
-
新税率该如何扣
最新税率调整如下:一、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二、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适用11%扣除率的,扣除率调整为10%。三、纳税人购进用于
2022-08-27 15,340 -
税率新规如何扣除
最新税率调整如下:一、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二、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适用11%扣除率的,扣除率调整为10%。三、纳税人购进用于
2022-09-01 15,340 -
新税率应该如何扣
最新税率调整如下:一、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二、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适用11%扣除率的,扣除率调整为10%。三、纳税人购进用于
2022-09-01 15,340 -
新税率该怎样扣
最新税率调整如下:一、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二、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适用11%扣除率的,扣除率调整为10%。三、纳税人购进用于
2022-08-31 15,340
-
00:55
股权转让印花税税率是多少
股权转让分为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印花税是在股权转让过程之中,转让方和受让方都需要缴纳的税。如果是无偿转让的话,那么实际上转让方和受让方都不需要缴纳印花税。如果是有偿转让的话,那么转让方和受让方都需要按照股权成交价款的万分之五来缴纳印花税。在
5,331 2022.04.17 -
00:53
税前扣税不发薪
税前扣税不发薪的情况如下: 1、应发放工资仅够充抵税费,不再发放薪金; 2、以前已发放的薪金没有扣税,加在本次发放薪金总数里面一并扣税,实际发放薪金中并不包括这笔钱。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
4,059 2022.05.11 -
01:10
企业偷税漏税如何判罪
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国家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来处罚偷税漏税的企业。国家也明确给出了相关法律处罚条件以及管理办法,如果纳税人采取了欺骗的手段来谎报纳税税额或者是规避税额的申报等不正当手段,导致逃避纳税款数额占应
1,78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