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誉权可能会引起什么样的犯罪行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应当指出的是,侮辱和诽谤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不公开的。公开的侮辱和诽谤并不要求范围很大,即使当着一个人的面,对另一公民进行侮辱和诽谤,也属于公开侵犯他人名誉权;不公开的侮辱和诽谤包括在给他人的信件中对该人进行辱骂、诽谤,或者在无第三人在场时对他人进行侮辱。如向他人身上泼粪便、用录音机播放叫骂声等。这种侮辱不一定在社会上造成公开影响,但侵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因此也构成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一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不受侵害】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承担】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认定: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
认定侵犯法人名誉权的标准是:采用文字、图片、言论、拉横幅等方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贬损法人商业信誉和产品信誉的行为,构成对法人名誉权的侵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
侵犯名誉权违法行为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
2021.03.03 335 -
侵犯名誉权罪会判什么刑
诽谤罪是指,是指故意捏造和虚构不实言论去侵犯个人名誉权,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是指,是指故意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破坏他人名誉的,且情节严重的行为。情节严重一般是指,手段恶劣,且这种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因被他人在公众面前败坏名誉,不
2020.12.02 218 -
侵犯名誉权会引发哪些后果
侵犯名誉权的后果是: 1、公开赔礼道歉,公开消除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名誉被侵权人也可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如果侵权人对公民的请求不予理睬,公民可以向法院诉讼。 2、侵犯公民的名誉权的赔偿。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
2021.03.05 184
-
怎样的行为侵犯名誉权
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包括对名誉的损害、和由此产生的财产损失。名誉是一种,认定行为人对他人名誉的损害,并不以受害人的自我感觉为判断是否造成受害人名誉损害的依据。财产损失是侵害名誉权的另一间接后果。例如
2022-08-12 15,340 -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侵犯名誉权的情形如下: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侮辱和诽谤两种情形,侮辱是指行为人故意以语言、文字、暴力等形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隐瞒真相,故意或者过失捏造某种虚假的事实并加
2022-05-25 15,340 -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侵犯名誉权
1、侮辱。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2、诽谤。诽
2022-06-24 15,340 -
什么行为算侵犯名誉权
损害名誉权多是通过侮辱或者诽谤的其他方式进行,侵权人想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贬低他人人格并且损害他人名誉权的目的,这种是较为明显的侵犯名誉权的表现。但实际上,有时也有“不明真相”的过失行为,例如侵权人将关于
2022-08-10 15,340
-
01:04
侵犯版权属于什么犯罪
侵犯版权属于侵犯著作权罪。侵犯著作权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为了营利,没有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音像、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出版他人享有独占出版权的图书,没有经过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音像制品,制作、展览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违法所
2,083 2022.04.17 -
00:58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何处理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处理办法如下: 1、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2、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
1,674 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