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不一致的事情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 1、虚假表示。 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 通识认为虚假表示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该表示的约束,但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该表意行为无效。 2、伪装表示。 伪装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实的意思表示。如债务人为逃避债务与友人通谋制造假债权或虚伪让与财产。 通识认为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无效,但为保护交易安全,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例如甲将财产虚假让与乙,而乙又将该财产卖给丙。而丙又为善意,丙就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3、隐藏行为。 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例如甲欲赠乙一万元,恐家人反对,就伪书一万元的买卖合同。买卖是虚,赠与是实。 通识认为,隐藏行为中的虚假意思表示无效,隐藏的真实表示是否有效,应以相关法律来确定。 4、错误。 错误是指表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久缺认识,以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行为不一致。(重大误解) 包括表示行为错误,对行为性质、物的性质、当事人资格等发生错误认识等。 错误与伪装表示和虚假表示在意思行为上都是不真实的,但错误不是故意的,而后者则是有意为之。 通识认为,意思表示的内容有错误或表意人若知其真情限性不为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可将其意思表示撤销。 5、误传。 误传是指由于传达人或传递机关的错误而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虚假表示。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 2、伪装表示。伪装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实的意思表示。如债务人为逃避债务与友人通谋制造假债权或虚伪让与财产。 3、隐藏行为。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 4、错误。错误是指表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久缺认识,以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行为不一致。 5、误传。误传是指由于传达人或传递机关的错误而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
-
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有哪一些
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如下: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法律不能列要性。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在前面列出具体准离婚情况后,对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其他情况作出了一般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
2022.04.14 278
-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有哪些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 1、虚假表示。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通识认为虚假表示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该表示的约
2022-08-26 15,340 -
2022年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有哪些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 1、虚假表示。 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 通识认为虚假表示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该表示
2022-11-20 15,340 -
情况不一致是什么意思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 1、虚假表示。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通识认为虚假表示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该表示的约
2022-09-04 15,340 -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包括什么
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 1、虚假表示。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通识认为虚假表示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该表示的约
2022-08-27 15,340
-
01:03
一级医疗事故有哪些情形
按照医疗事故分级的标准的话,一级医疗事故,是指导致患者丧失生命、重度残疾,并详细分为甲等和乙等,具体如下: (一)一级甲等的医疗事故为:死亡。 (二)一级乙等的医疗事故为:缺少、失去重要的器官或者功能完全失去,别的器官不可以代替,存在特殊医
2,426 2022.04.17 -
01:13
工伤事故致残有哪些赔偿
目前我国规定的工伤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等。在个案中,因为具体情况不同,所以赔偿金也不同,一
727 2022.05.13 -
00:56
不能判处死刑的情形有哪些
不能判处死刑的情形包括: 1、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包括不适用死刑缓期2年执行。是否已满18周岁,是决定是否适用死刑的年龄界限,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一律按公历年、月、日计算实足年龄,必须是过了18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18周岁;
637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