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的法庭如何请旁人说话?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一,在离婚庭审中,旁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从广义上妻双方当事人和委托诉讼代理人外,都可以称之为旁人。例如,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将参加诉讼。当事人未申请不公开审理的,也可能有公民申请旁听。但是,无论是诉讼参与者还是旁听者都需要遵守法庭秩序。对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而言,庭审需要保证这些人的发言权,证人如需陈述证言,鉴定人应真实表达鉴定意见。在法官的主持下,证人和鉴定人可以接受双方和代理人的询问。对旁听者而言,应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坐在旁听区。不得随意喧哗、接电话、进入审判区、站立、行走、发言或提问。因此,在审判过程中,听众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避免干扰审判。对不遵守法庭纪律的人员,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会给予警告、训诫、责令其退出法庭或者指示司法警察强行将其带出法庭。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你侮辱和殴打工作人员或诉讼参与者,你可以被罚款和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三条第一款法庭分设审判活动区和旁听区,两区以栏杆等进行隔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九条第一款、第二款公开的庭审活动,公民可以旁听。旁听席位不能满足需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的先后顺序或者通过抽签、摇号等方式发放旁听证,但应当优先安排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旁听。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首先,在离婚庭审中,“旁人”的地位并不好界定,从广义上讲,除了夫妻双方当事人及委托诉讼代理人外,都可以叫做“旁人”。比如会有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参加诉讼。如果当事人未申请不公开审理,还可能会有公民申请旁听。但不管是诉讼参加人,还是旁听人员都需要遵守法庭秩序。对于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来说,庭审需要保证这些人的发言权,证人需如是陈述证言、鉴定人应真实表达鉴定意见。在审判人员主持下,证人、鉴定人等可以接受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询问。对于旁听人员来说,应当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就坐于旁听区。不得随意喧哗、接听电话、不得进入审判区,不得随意站立、走动,不得发言和提问。所以旁听人员在庭审过程中,务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及言行,避免干扰法庭审理。对于不遵守法庭纪律的人员,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会予以警告、训诫、责令其退出法庭或指令司法警察将其强行带出法庭。更严重的情况下,比如侮辱殴打工作人员或诉讼参与人的,可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离婚开庭如果不是证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等与诉讼有关的人是不会让旁人说话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旁听人员不得进入审判活动区,不得随意站立、走动,不得发言和提问。
-
离婚开庭让旁人说话吗?
不让。对于旁听人员来说,应当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就坐于旁听区。不得随意喧哗、接听电话、不得进入审判区,不得随意站立、走动,不得发言和提问。
2022-06-04 15,340 -
离婚开庭让旁人说话吗
不让。对于旁听人员来说,应当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就坐于旁听区。不得随意喧哗、接听电话、不得进入审判区,不得随意站立、走动,不得发言和提问。
2022-06-02 15,340 -
离婚开庭可以叫旁人说话吗?
不让。对于旁听人员来说,应当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就坐于旁听区。不得随意喧哗、接听电话、不得进入审判区,不得随意站立、走动,不得发言和提问。
2022-05-12 15,340 -
离婚不让旁人说话是犯法吗
首先,在离婚审判中,别人的地位不明确。广义上,除了夫妻双方当事人和委托诉讼代理人外,还可以称为别人。比如会有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参加诉讼。如果当事人没有申请公开审理,市民可能会申请旁听。但是,无论
2021-10-20 15,340
-
00:51
遭遇男人家庭暴力如如何离婚
离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协议离婚,一种是诉讼离婚。男方有家庭暴力行为,如果女方想要与男方离婚,但是男方不同意的,那么女方需要向人民法院起诉。不受离婚冷静期的限制,向法院起诉离婚需要准备双方的结婚证,身份证,还有相关的证据材料,主要是证明双方感
584 2022.04.15 -
01:12
怎么申请法院旁听
申请法院旁听的程序如下:1、打开手机的主屏幕上的微信,在微信软件里点击搜一搜;2、在搜一搜里输入法院旁听预约,这里以湖北法院为例;3、在湖北法院公众号界面,点击菜单里的法院旁听预约,完成信息登记即可预约。一般情况下,法院旁听是不需要写申请书
22,303 2022.06.22 -
01:08
法院开庭可以去旁听吗
对于法院开庭是否能旁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判断其是否属于公开审理的案件,然后再由法官综合判断能否允许旁听。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除非该案件涉及到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
4,75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