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合同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2、协商后仍不支付的,可以请律师书写起诉状,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审理判决支付工程款。 3、如果没有在判决书规定的时间支付工程款的,那么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二百四十九条 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票证,由执行员传唤双方当事人当面交付,或者由执行员转交,并由被交付人签收。有关单位持有该项财物或者票证的,应当根据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转交,并由被交付人签收。有关公民持有该项财物或者票证的,人民法院通知其交出。拒不交出的,强制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工程完工后,拖欠工程款,属于欠款纠纷,如能协商解决则协商,如不能则诉讼解决。 2、如没有签订合同,工程款又未经结算,那么首先需要收集证据,然后向法院起诉申请对该工程进行审价,工程款以审价为准。
处理方式没有签合同被拖欠工程款双方可以先行协商,催告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或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要求其进行协调;无法协商一致的,可采取仲裁的形式来解决;当事人也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请求法院判令对方承担相应的给付责任,可以收集相关证据请求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就该工程拍卖价款受偿。
-
没签订合同拖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1、与欠款人进行协商 在欠款人比较强势的情况下,被欠款人一般都会主动与发包人、转包人、违法分包人等进行协商解决,争取能够达成还款协议。被欠款人为尽快能够拿到工程款,往往会做出较大的让步,只要不亏本甚至少亏本的情况下,都可以达成协议,但即便这
2021.03.14 218 -
工程没签合同不给钱怎么办
可准备其他证据资料,如转款记录、工程清单等起诉处理。 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
2020.06.09 165 -
工程没签合同工程款拿不回来怎么办
工程没签合同工程款拿不回来的,有4种解决方法。例如:1、通过电话和函件催收。要注意打电话录音,提前保留证据。还可以通过挂号信给施工方公司发催收函并留底,阻断诉讼时效;2、亲自到对方公司上门催收。可以经常去对方公司上门催收;3、委托律师代为催
2021.09.07 697
-
没有签合同不给工程款怎么办
通过电话和函件进行催收。经常给施工方公司打电话,询问工程款进度。打电话时要注意记得录音,防止对方钻法律空子,提前保留证据。也可通过挂号信的方式向施工方公司发送催收函并留下底部,以阻断诉讼时效。亲自到对
2021-12-02 15,340 -
没有签合同不给工程款怎么办
通过电话和函件进行催收。经常给施工方公司打电话,询问工程款进度。打电话时要注意记得录音,防止对方钻法律空子,提前保留证据。也可通过挂号信的方式向施工方公司发送催收函并留下底部,以阻断诉讼时效。亲自到对
2021-12-02 15,340 -
没签合同工程款没给怎么办
首先还是得做证据保全。即针对于迟延履行合同的情况,有无沟通记录,有无对方不断要求加费的情况说明等,可以进行证据保全,并且,针对对方行为造成漏水问题的,也可以注意保全证据。其次,如果确有多次催告而对方仍
2022-01-28 15,340 -
工地欠工程款没签合同不给怎么办
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有没有积极催还?知道对方身份信息么,是否有承包合同,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明,对方态度消极的话可以直接起诉,或者我可以帮您发封律师函催告一下,争取用最小成本解决问题。 您也可以添
2022-02-03 15,340
-
01:35
没有合同拖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在拖欠工程款的情况下,是否有合同关系着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维权比较有效的问题。若是当事人之间并没有签订相应的合同,这种情况下比较棘手,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此时最好就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提供担保冻结对方的财产,以免出现转移财产的情况。 1、通过
2,033 2022.04.17 -
01:10
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拖欠工程款不给的解决方法,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胜诉后,对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的,胜诉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可以由法官将案件移送执行人执行。法院接受执行后,将依法查询债务人的房地产、车辆、有价证券和存款。被执行人不
1,448 2022.05.11 -
01:04
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当发包人欠工程款不给时,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商解决。如果无法协商解决的,一般还有下列两种解决方式:1、承包人可以到当地的建设局或者信访局寻求帮助;2、承包人可以采取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
1,83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