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转包纠纷怎么解决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建设工程已经施工完毕,且验收合格的结算办法 1、建设方可以按照转承包合同约定的价款进行结算。 2、建设方有权不按承包合同约定的价款结算,请求按照实际施工人的资质等级进行结算;实际施工人没有资质的,只结算工程直接费;已经按照承包合同支付工程结算款的,可以要求承包人返还。 3、可以要求转包人和实际施工人共同承担工程质量和工期延误造成的损失。 (二)建设工程已经施工完毕,但是验收不合格的结算办法 1、修复后的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的,按照上述办法进行结算。因此,造成工期延误的,由转包人和实际施工人承担共同赔偿责任。 2、修复后的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不合格的,不支付工程款。已经给付的工程款,应当作为不当得利返还。由此给建设方造成损失的,由转包人和实际施工人承担共同赔偿责任。 (三)工程尚未施工完毕,转包合同被确认无效的结算办法 1、停止施工; 2、视已经完成的工程量是否合格,依据上述办法进行结算; 3、由建设方另找承包人进行续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建设方明知或者同意工程转包的,建设方也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设方处理工程转包纠纷如下:施工完毕且验收合格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价款或者按照实际结算,价款差额不予支付;施工完毕但验收不合格的经修复验收合格按照上述办法结算,经修复验收不合格不予支付;尚未施工完毕合同被确认无效的应当停止施工,视已经完成的工程量是否合格依据上述办法结算。
-
如何解决建设工程转包纠纷
工程转包纠纷的处理是:施工完毕且验收合格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价款或者按照实际结算,价款差额不予支付;施工完毕但验收不合格的经修复验收合格按照上述办法结算,经修复验收不合格不予支付;尚未施工完毕合同被确认无效的应当停止施工,视已经完成的工程量是
2021.01.27 154 -
建筑工程承包纠纷怎么解决
1)可以和解或调解,发生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和解,或者通过第三者进行调解;2)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当事人如果不愿意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功,可以根据达成的仲裁协议,将合同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仲裁具有办案迅速、程序
2021.02.03 195 -
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怎么解决
(一)和解或调解。 发生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和解,或者通过第三者进行调解。 (二)仲裁。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当事人如果不愿意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功,可以根据达成的仲裁协议,将合同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三)诉
2021.03.28 199
-
工程分包纠纷怎么解决
如果乙方是有资质的建设施工单位,而且你们之间的合同是有效的,在没有相反约定的情况下,这些分包商不能找建设单位要求付款,他们只能去找施工单位即乙方。 如果乙方是没有资质的建设施工单位,或你们之间的合同因
2022-01-30 15,340 -
工程承包纠纷怎么解决
工程承包纠纷的解决方式:1、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和解,或者通过第三者进行调解。 2、和解是指当事人通过自行友好协商,解决合同发生的争议。调解是由当事人以外的调解组织或者个人主持,
2022-04-21 15,340 -
土地转包纠纷怎么解决
1、承包合同效力纠纷,即承包合同是否合法、有效。 2、承包合同履行纠纷以及承包经营权的侵权纠纷。如发包方违法收回已经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利用职权变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经承包人同意收回承包地或强迫原
2022-11-07 15,340 -
怎么解决工程承包合同纠纷
按实际情况,对于工程承包合同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协商无法解决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提起仲裁解决。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
2022-04-15 15,340
-
01:08
工程款纠纷怎么解决
工程款纠纷解决方式如下: 1、和对方进行协商。协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委托律师代为协商; 2、在协商不成的时候就要收集证据,保全证据; 3、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出诉讼; 4、如果债务是有保证人的,那么就可以向
763 2023.01.04 -
01:02
工程转包纠纷要怎么处理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法律不允许转包,因此转包合同无效,按照《民法典》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规定来处理; 2、合同无效路径:竣工验收合格的,仍应折价补偿承包人;竣工验收不合格的,经修复后合格的,折价补偿承包人,但承包人要自行承担修复费用;修复
1,237 2022.04.17 -
01:09
工资纠纷怎么解决
发生工资纠纷时,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来解决: 1、员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监察大队就会打电话给单位,单位很有可能立马给员工支付工资。当然,各地的执法力度强度不同,有可能还是得不到解决。 2、员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4,728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