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税怎么算,怎么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印花税计算方法:1、购销合同:按购销金额万分之三贴花;2、加工承揽合同:按加工或承揽收入万分五贴花;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按收取费用万分之五贴花;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额万分之三贴花;5、财产租赁合同:按租赁金额千分之一贴花;税额不足一元的按一元贴花等。
印花税计算方法:1、购销合同:按购销金额万分之三贴花;2、加工承揽合同:按加工或承揽收入万分五贴花;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按收取费用万分之五贴花;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额万分之三贴花;5、财产租赁合同:按租赁金额千分之一贴花;税额不足一元的按一元贴花。6、货物运输合同:按运输费用万分之五贴花;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按合同贴花。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 第三条纳税人根据应纳税凭证的性质,分别按比例税率或者按件定额计算应纳税额。具体税率、税额的确定,依照本条例所附《印花税税目税率表》执行。 应纳税额不足1角的,免纳印花税。 应纳税额在1角以上的,其税额尾数不满5分的不计,满5分的按1角计算缴纳。 1、购销合同包括供应、预购、采购、购销结合及协作、调剂、补偿、易货等合同按购销金额万分之三贴花立合同人。 2、加工承揽合同包括加工、定作、修缮、修理、印刷、广告、测绘、测试等合同按加工或承揽收入万分之五贴花立合同人。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包括勘察按收取费用万分之五贴花立合同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小规模印花税怎么算
小规模纳税人印花税的计算依据和税率是一样的。印花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1)实行比例税率的凭证,印花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凭证计税金额×比例税率 (2)实行定额税率的凭证,印花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凭证件数
2020.04.17 685 -
印花税怎么算
印花税的计算是由纳税人按规定应税的比例和定额,自行购买并粘贴印花税票,即完成纳税义务。应纳税额等于应纳税凭证记载的金额乘适用税率,应纳数额等于应纳税凭证的件数乘适用税额标准。适用万分之零点五税率的为借款合同,适用万分之三的为购销合同,建筑安
2020.10.14 177 -
印花税怎么算
印花税怎么算,需视情况而定: 一、印花税的计算方式 1、实行比例税率的凭证,印花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税凭证计税金额*比例税率 2、实行定额税率的凭证,印花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税凭证件数*定额税率 3、营业
2022.09.21 27,562
-
印花税怎么算的
9财产保险合同包括财产、责任、保证、信用等保险合同按投保金额万分之零点三贴花0.03‰立合同人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按合同贴花 10技术合同包括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合同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三贴花0.
2022-08-06 15,340 -
小规模的印花税怎么算?
1、小规模纳税人印花税的计算依据、税率是一样的。 2、如果属于销售,按销售合同记载金额的万分之三,计算交纳印花税,不以增值税计算。 (1)实行比例税率的凭证,印花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
2022-07-25 15,340 -
印花税怎么算!
印花税以应纳税凭证中记载的金额、费用、收入和凭证数量为基础,按适用税率或税收标准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应纳税凭证中记录的金额(费用、收入)×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凭证件数×适用
2021-12-25 15,340 -
印花税怎么算
印花税的计算可以看看下面给的各种合同的缴纳比例: (一)比例税率 印花税的比例税率分为五档:0.5‰、0.3‰、0.05‰、1‰、2‰。适用于各类合同以及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中记
2022-03-08 15,340
-
00:59
合同印花税现在怎么交
根据民事合同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应缴纳相应的印花税,印花税的缴纳标准则随着合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如果签订的是购销合同的,那么缴纳的印花税应当是购销金额的万分之三。如果签订的是加工承揽合同的,缴纳的印花税应当是加工费用的万分之五。如
2,799 2022.04.17 -
01:06
借款合同印花税怎么交
借款合同的印花税缴纳标准,为借款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印花税实行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的缴纳办法,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纳税人可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采取以缴款书代替贴花或者按期汇总缴纳的办法,应纳税
1,757 2022.04.17 -
00:51
租赁合同的印花税税率是多少
租赁合同是属于财产租赁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财产租赁合同为应纳税凭证。税率是1‰。印花税是由纳税人按照1‰的比例自行购买并粘贴印花税票,就表示完成了纳税义务。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数额=应纳税凭证记载的金额(费用、收入额)乘以适用税率;应纳
3,07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