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1、根据法律规定,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处罚是按照行为人所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胁从犯一般都存在于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被胁迫犯罪是属于共同犯罪的。根据我国《刑法》对于共同犯
胁迫他人犯罪是根据共同犯罪中主犯的处罚。胁迫他人犯罪并已实施犯罪行为的,按共同犯罪处罚:胁迫人按主犯处罚,被胁迫人为胁迫从犯。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共同犯罪分子中的主犯和从犯。虽然作用不同,但主观上
在胁从犯的认定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胁从犯在主观上的基本特征在于虽然是非主动、非自愿的,但却并没有失去或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如果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强制的情况下完全失掉了意志自由,则失去了与胁迫
胁迫他人犯罪的认定: 1、行为人具有胁迫的故意。主要表现为明知会造成对方产生恐惧故意威胁,并希望对方因胁迫行为作出犯罪行为; 2、行为人对被胁迫人实施了胁迫行为; 3、胁迫行为是非法的,比如行为人的身
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也需要负刑事责任,这属于胁从犯,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仅包括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不包括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形。在共同犯罪人中,胁从犯所担负的刑事责任最
欺诈和胁迫,一般有以下的四个区别,具体如下: 1、受胁迫者是出于恐惧而被迫订立合同,而受欺诈者表面上是自愿订立合同; 2、受胁迫的内容不可能构成合同的条款,而受欺诈的内容则相反; 3、胁迫只能是积极的行为,而欺诈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也可以是
强迫劳动罪的认定有以下四点: 1、侵犯的对象是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权和休息休假权; 2、客观上表现为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用人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 4、主观上必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民法上的胁迫应当同时具备违法性、胁迫行为、因果关系以及胁迫故意四个要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当事人主张对方胁迫其签订合同的,需要举证证明对方以给其名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