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侵占”和“盗窃”有什么区别? 有位网友提问“前几天,下班后在一家面馆和朋友一起吃面,中途朋友在椅子上看到了一部手机,过了一会,进来了两个人,朋友怀疑是手机的失主来找手机,就拉着我赶紧走了。不久后,公安机关以盗窃罪立案并逮捕了我朋友,检察院
若行为人拾获物品却拒绝归还原主,其行为性质可能被界定为侵占罪。即擅自将原本属于别人的财产据为已有而不予返还,且数额较大的话,将面临两年以内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罚款的处罚。此罪的根本在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着非法占用他人财产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对属
不构成盗窃罪。 捡到他们遗失的手机的,应当归还失主,承担的是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将捡到的手机占为已有,拒不归还,且数额较大的,则构成侵占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构成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
在正常情况下,擅自占有拾得遗失物而拒绝返还并不涉及违法犯罪问题。 然而,如果行为者所拾获的物品属于他人遗忘或掩埋之物,并且行为人私自占有,且涉案金额达到当地法律规定之上限并且仍持续抗命不还,那么这种
1、拒不归还他人存在自己银行卡的存款,数额较大的,构成侵占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不构成盗窃罪。 捡到他们遗失的手机的,应当归还失主,承担的是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将捡到的手机占为已有,拒不归还,且数额较大的,则构成侵占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借钱不还可能构成诈骗。如果债务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他人公私财物的,属于借贷式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涉嫌诈骗罪。但其实个人借贷一般都属于民事诉讼领域,由债权人到法院起诉债务人,而不涉及刑事。但是如果债权人
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指的是在战时兵役部门向公民发出应征服役通知时,公民拒绝或者逃避兵役部门的应征,情节严重的行为。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下面四点: 第一,在客体上,本罪侵犯了兵役管理活动秩序。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依法服兵役是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有以下四点: 1、犯罪主体,诈骗罪是自然人犯罪,单位不构成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同时根据我国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亦不构成犯罪主体,即其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2、主观方面,诈骗罪须由自然人有意行使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