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择一重罪处罚乃是选择其中最为恶劣之罪行,作为衡量其应受惩罚程度的依据。此项原则与刑法学界的两种重要观念——想象竞合以及牵连犯息息相关。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所谓想象竞合便是指同一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而牵连犯则是指犯罪的手段行为、结果行为或者目
想象竞合名为重罪实为轻罚,对犯罪行为的评价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因而在重罪并未规定附加刑的情况之下,应当按照轻罪的附加刑和重罪并罚,因为行为人毕竟实施了当处附加刑的行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
想象中的竞合犯,又称想象中的数罪、概念中的竞合犯、一种行为中的数法,是指一种行为违反了几种犯罪的情况。想象中的竞合犯原则,即从犯罪行为所犯罪中处罚一重罪。
国家为什么要对罪犯进行特赦 1.政治上的考虑。此次将“一老一少”正在服刑的罪犯作为特赦对象,是和我国长期坚持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刑法人道主义的立场和做法相一致的,同时也具有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意义
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是刑法学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对象是指具体犯罪行为所指向的人或事物,是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却未必有犯
不作为犯罪,在刑法上的定义为行为人违反法律的直接规定,公民负有法定的义务但不履行的,导致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的行为。简单的说不作为犯罪,就是“应为、可为、却不为”,就其法律特征来说其具有隐蔽性、消极性、间接性和违法性等。 不作为犯罪的特征一
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是在状态犯实行行为完成后,为维持或利用不法状态以确保犯罪利益得以实现的行为,虽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构成,但因法律对该事后行为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故不单独定罪处罚的行为。 根据相关观点可知,在状态犯中,当犯罪完成后,
刑事犯罪行为指的是,触犯刑法,并且要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犯罪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