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律师普法 > 工伤赔偿可以一次性解决吗
工伤赔偿可以一次性解决吗

工伤赔偿可以一次性解决吗

2020-04-01 133
普法内容
工伤具体赔偿项目包括: 1、造成一般伤害的赔偿项目: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 2、造成伤残的赔偿项目: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等。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律师普法更多>>
  • 一次性解决工伤保险待遇可以吗?。
    一次性解决工伤保险待遇可以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24】34号)第三十条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待遇应按《条例》相关规定支付,不得采取将长期待遇改为一次性支付的办法。”长期支付待遇,是工伤保险制度的突出特点,

    2024-07-01 22
  • 工伤一次性解决可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工伤一次性解决可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员工要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才能领到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工伤人员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九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九级伤残的,为9个月的工伤人员本人工资。 (二)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

    2024-06-18 45
  • 农民工工伤4级可不可以要求一次性解决
    农民工工伤4级可不可以要求一次性解决

    可以。建议尽快委托律师提供帮助,以维护你最大的合法权益,以减少你的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以免错过最佳时机。如需法律帮助或疑问,欢迎你来电咨询或当面咨询。

    2024-07-13 29
专业问答更多>>
  • 一次性解决工伤保险待遇可以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3】34号)第三十条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待遇应按《条例》相关规定支付,不得采取将长期待遇改为一次性支付的办法。

    2023-03-31 15,340
  • XX为四级,可以一次性解决吗,一次性解决能赔多少钱。

    协商成功的话,可以一次性解决。单位因与你保留劳动关系,故没有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其他具体计算标准如下: (1)一次性伤残赔偿金为:本人受伤前月平均工资乘以21个月。 (2)伤残

    2022-10-22 15,340
  • 肇事人一次性解决一次性伤残赔偿案例吗?

    在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除了后续治疗费之外,一般都是一次性解决赔偿问题。 而在工伤赔偿中,除了5-10级伤残可以一次性解决赔偿外,1-4级伤残一般法律不允许一次性赔偿解决,因为1-4级伤残一次性解决

    2022-04-28 15,340
  • 工伤事件一次性解决及赔偿申请?

    1、厂里工伤事故发生后,应先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确定伤残等级,然后再协商赔偿,否则赔偿没有法律依据。 2、《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

    2022-07-08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九级伤残军人一次性赔偿金 00:59
    九级伤残军人一次性赔偿金

    九级伤残军人一次性赔偿金,具体如下: 1、军人因为战争或工作导致伤残的,才可以享受一次性的补助金,因战致残的军人每年给予一次性补助金11530元,因公致残的军人每年给予一次性补助金9260元; 2、九级伤残的军人在退役后没有参加工作的,还可

    5,645 15,340
  • 交通事故与工伤赔偿是否可以双赔偿 01:02
    交通事故与工伤赔偿是否可以双赔偿

    劳动者在交通事故中是否能同时获得工伤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应判断侵权人是否是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致使劳动者受到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依据侵权责任法获得人身损害赔偿赔偿,也可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反之,劳

    1,827 15,340
  • 工作一年多没签合同可以赔偿吗 01:04
    工作一年多没签合同可以赔偿吗

    工作一年多,用人单位却没有和员工签订合同的话,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给予员工相应的赔偿。具体的赔偿数额,需要结合员工的工资水平状况以及签订的合同的状况来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就应当与劳

    2,713 15,340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 专职律师

擅长:婚姻家庭、公司法、债权债务
咨询律师
159-1026-0523
主讲嘉宾
为您推荐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