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律师普法 >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2024-05-20 3
普法内容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都是过失,两者对危害结果的出现都是持反对的、否定的态度的,结果出现都是意料之外、没有想到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当时是否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导致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行为时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凭借一定的条件而轻信可以避免,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根本没有预见。所以过于自信的过失又称之为“有认识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称之为“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关键是行为人当时对其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有没有认识到。如果有所认识,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另外,过于自信的判断还要确定行为人有没有凭借一定的依据。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故意与过失是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侵害法益的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一种心理态度。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过失可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其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有相似之处,如两者均认识到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要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明知”,即明明知道。“预见”,即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将来。“明知”与“预见”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转变为现实的估计是不相同的。“明知”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会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预见”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整体上看“明知”的认识程度要高于“预见”。 (二)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听之任之的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是不希望、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且是希望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种避免体现在行为人认为存在主客观条件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客观上不会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有事实证明行为人采取了积极措施来避免结果发生的,通常应当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预见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结果的发生,或者采取了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但结果仍然不可避免,对于这种不可抗力不能认定为过失犯罪。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行为人在离结果发生的时刻(A点)不可能避免结果的发生,但以此之前的时刻(B点)具有避免结果的可能性时,如果B点的行为具有危险性,则仍然可能认定为过失。如: 某甲没有驾驶执照,却在马路上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时,因为缺乏驾车技能而没有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行为人没有能力避免结果为由否认过失犯罪的成立;因为行为人在没有驾驶执照的情况下驾驶汽车(B点)本身就具有危险性,而且行为人完全可以不驾驶汽车也不能驾驶汽车,事实上只要他不驾驶汽车就不会发生事故,所以具有过失责任。 某乙持有驾驶执照,但他在极度疲劳时或者酒后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因为无力控制汽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在极度疲劳时或者酒后驾驶汽车本身(B点)就具有危险性,故不能以事后无力控制汽车(A点)为由而否认其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某丙持有驾驶执照,在驾驶面包车时,让6岁的儿童坐在副驾驶位上。行至某商店门前,某丙停车购物,但没有使发动机熄灭,6岁儿童便驾驶面包车前行。行人发现后大叫,某丙急忙从商店跑出试图避免结果发生,但由于车速过快,导致他人死亡。某丙在离结果发生的时刻(A点)确实不可能避免结果的发生,但他在购物时不使发动机熄灭的行为(B点)就具有过失,而且该行为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具有危险性,因而也不能以某丙当时没有能力避免事故为由而否认其过失责任。

*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律师普法更多>>
  • 过失犯罪过分自信
    过失犯罪过分自信

    直接故意: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间接故意: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轻信不会发生或者可以避免 疏忽大意的过失:因疏忽大意,而没有认识到

    2024-05-07 27
  • 过失过于自信和过失过于过悟的区别
    过失过于自信和过失过于过悟的区别

    当事人所产生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比较: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疏忽大意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

    2021-08-24 36
  • 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事先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所以又称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事先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所预见,故又称有认识的过失。过失犯罪相关知识: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二者的相似点: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都不是希望危害

    2024-05-25 42
专业问答更多>>
  • 过失犯罪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怎么区分

    罪过形式主要由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构成。认识因素可能有: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应该认识到而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可能有:希望结果发生、放任结果发生、轻信结果不会

    2022-10-06 15,340
  • 修改为: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是什么意思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叫“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表现为认识特征和意志特征,认识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已

    2022-06-20 15,340
  • 过于自信怎样构成自信过失

    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这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的结果,但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轻率行动,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对危险的认识仍未达到引起个人的高度重视,没有转化为改变个人行为

    2022-11-04 15,340
  • 自信过失犯罪怎么形成的

    自信过失犯罪是指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2023-01-13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过失杀人构成犯罪吗 01:11
    过失杀人构成犯罪吗

    过失杀人构成犯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为: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3、在犯罪主体方面,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 4、在主观方面

    905 15,340
  • 过失犯罪影响子女政审吗 01:05
    过失犯罪影响子女政审吗

    过失犯罪影响子女政审。父母有过过失犯罪行为的,子女可能会在政审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

    5,047 15,340
  • 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有什么区别 01:21
    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有什么区别

    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有以下两点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而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

    1,074 15,340
刑事辩护不同阶段法律问题导航
吴莉律师 吴莉律师

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 | 专职律师

擅长:公司法、婚姻家庭、合同纠纷
咨询律师
186-2004-7948
主讲嘉宾
为您推荐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