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律师普法 > 间接故意可以成立犯罪未遂吗
间接故意可以成立犯罪未遂吗

间接故意可以成立犯罪未遂吗

2024-05-19 22
普法内容
间接故意可不会有犯罪未遂这种事儿。按照咱们国家的《刑法》里对犯罪未遂的解释呢,就是如果已经着手干坏事了,但因为被害人之外的原因没能成功,这才叫犯罪未遂。但是间接故意的犯罪者心态里可没盼着这个事情发生,所以既然没人可以阻碍他,那就当然不算犯罪未遂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n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律师普法更多>>
  • 犯罪未遂间接故意犯罪
    犯罪未遂间接故意犯罪

    1、外国法学家的观点 旧中国法学家曾介绍说,意大利刑法理论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而荷兰、挪威、德奥等国的法律解释则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日本刑法学者大场茂马、泉二新熊等以及旧中国法学家王觐等,也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

    2024-05-21 22
  • 我弟弟间接犯罪了,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吗?
    我弟弟间接犯罪了,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吗?

    刑法分则中有关故意犯罪的条文,除了某些条款明确规定构成某一犯罪必须具备特定的犯罪目的,需要由直接犯罪故意才能构成以外,一般故意犯罪条款中都包括了直接犯罪和间接犯罪两种形式。因此,司法实践中在制作法律文书时,不应当出现构成直接故意某某罪,或间

    2024-06-04 31
  • 间接故意犯罪是属于故意不遂吗?
    间接故意犯罪是属于故意不遂吗?

    对于间接故意犯罪是不存在未遂形态的。因为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当法律程度上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则已成立犯罪既遂。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2020-11-17 134
专业问答更多>>
  • 犯罪故意成立是否有可能是间接故意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2022-10-06 15,340
  • 犯罪未遂能作为间接故意么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从刑法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犯罪未遂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已经

    2022-06-29 15,340
  • 未遂犯罪属于直接故意犯罪吗

    1、对于间接故意犯罪是不存在未遂形态的。因为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当法律程度上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则已成立犯罪既遂。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

    2023-05-14 15,340
  • 对故意伤害罪可以成立间接故意伤害罪么?

    故意伤害行为根据伤害后果不同,分为轻伤、重伤与伤害致人死亡三种情形。故意伤害罪必须造成轻伤以上结果。根据1《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2条的规定:“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

    2022-08-27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未成年犯故意伤害罪如何判刑 01:02
    未成年犯故意伤害罪如何判刑

    未成年犯故意伤害罪的相关判刑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成年故意伤害他人的,已满十四周岁,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犯故意伤害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36,270 15,340
  • 未成年犯罪可以开无犯罪记录证明 00:50
    未成年犯罪可以开无犯罪记录证明

    未成年犯罪,可以开无犯罪记录证明。因为我国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就是为了减少未成年人在未成年之前的犯罪记录对成年后的影响,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户口所在地的居委会开证明,居委会相关负责人知道具体的填写内容,然后盖章,签字、到派出所最

    12,182 15,340
  • 刑法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00:59
    刑法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刑法中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具体来说,两者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方面存在差别。 在

    2,345 15,340
刑事辩护不同阶段法律问题导航
丰培铭律师 丰培铭律师

天津东方律师事务所 | 专职律师

擅长:婚姻家庭、刑事辩护、继承
咨询律师
185-0044-7788
主讲嘉宾
为您推荐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