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从民事角度来讲,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则属于可撤销合同。 实践中,在审理民间借贷的过程中,如果只凭借一张欠条,没有实际发生借款行为的相关证据,人民法院会结合借贷金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写的欠条无效。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写的欠条无效。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欠条无效。 4、违背公序良俗的欠条无效。 5、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欠条无效。
诈骗罪的罚金通常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
无论欠条怎么写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诈骗行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以诈骗为目的写的欠条肯定不受法律保护。而且在构成诈骗罪的情况下,嫌疑人很有可能被法院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诈骗案件中
认定是否诈骗的关键,不是看是否有借条,而是看借款人的行为和相关综合情况。在实践中,借款型诈骗犯罪和民间借贷纠纷的外观上很相似,都表现为借款人欠钱不还,而当借款人被指控为存在诈骗行为时,借款人往往会拿出
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
1、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由此可见是否构成诈骗,跟借条的写法没有关联性;3、真实的民间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属于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有以下四点: 1、犯罪主体,诈骗罪是自然人犯罪,单位不构成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同时根据我国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亦不构成犯罪主体,即其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2、主观方面,诈骗罪须由自然人有意行使诈骗行为
写借条具备以下四点条件则具有法律效力: 1、包含借款人、出借人基本信息、借款金额等基本内容; 2、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3、意思表示真实; 4、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为保证出借人的借款能顺利收回,正规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认定具体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2、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