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打架伤者因另一方有受难住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行为人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二、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若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不管是公诉还是自诉,都可以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医疗等费用。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民事赔偿的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双方打假的,应由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达到轻伤的,就构成刑事犯罪,将根据刑法予以定罪处罚,受到损害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请求人身损害赔,可以请求对方支付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的合理费用。
-
打架一方住院另一方拘留几天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具体拘留几天,要结合受害人受伤程度而定,若是轻伤以上,则涉嫌故意伤害刑事责任,需要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另外,打人者仍需要承担受害人民事赔偿的法律责任。
2020.01.24 358 -
两家人打架都受伤住院怎么办
双方打架都是轻微伤一方住院不出来可以去让警察调解,如果协商不成,可以搜集证据,去法院起诉解决。 双方打架都是轻微伤的情况,一般警察会让双方协商根据受伤程度相互赔偿,一方如果不接受那就需要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去让法院裁决。轻微伤不构成刑事处罚的
2020.06.28 387
-
两人打架一方住院, 另一方受伤
要求派出所出具介绍信去鉴定伤情,根据伤情决定如何维权! 其中民事部分!人身损害的赔偿项目是: 1、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 2、因伤致残的,赔偿项目还
2022-01-27 15,340 -
两人打架一方住院, 一方受伤
建议您报警对您的伤情进行鉴定,若鉴定结果在轻伤以上对方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若仅为轻微伤,您可以向对方要求其支付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为一年。 人身伤害赔偿数额计算:害人致伤他人,尚未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
2022-01-23 15,340 -
两人打架一方住院, 另一方有伤怎么办
首先要进行伤情鉴定。如果构成轻伤或轻伤以上,打人者就涉嫌故意伤害罪,可能被判刑,同时你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如果伤情鉴定为轻微伤,那么打人者可能被行政处罚,同时你也可以要求民事赔偿。 民
2022-02-02 15,340 -
两人打架一方受伤另一方没受伤
1.及时报警处理。 2.如果对责任认定不服,及时申请复核。 3.根据责任划分,协商赔偿,协商未果及时到法院起诉维权!您的家人可以要求人身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残疾赔偿金,医疗费,住院伙食补
2022-01-22 15,340
-
01:06
两个人打架一个受伤了怎么赔偿
打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也要分类来进行讨论: 1、如果只是普通的打架,受伤程度不高,那可能只构成民事案件,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一般这种时候双方协商解决或者报警解决都是可以的,如果无法解决,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尤其要注意,这种情况下,
2,688 2022.04.15 -
01:12
两人打架使一方轻伤的该如何判
两人打架,把别人打成轻伤构成故意伤害罪,而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可知,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轻伤的,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
1,136 2022.04.15 -
00:56
两人打架使一方轻伤的应该怎么样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两人打架,致使其中一方轻伤的,实质上已经可以成立故意伤害罪。这时候法定刑应该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根据《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2,67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