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婚前贷款购房离婚时分割贷款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婚前一方买房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不动产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
按揭贷款房离婚时房产分割,应具体分析: 一、一方婚前贷款买房并取得房产证,婚后共同偿还贷款。取得了房产证书,就意味着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权,离婚时房产应归属于其中一方。但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增长部分仍会作为共同财产分割。就房屋的价值而言,离婚时的房产价格大于结婚时的价格。婚前一方支付的房产价款应当属于个人财产,分割房产价值时应当首先予以扣除。婚后偿还的贷款、房屋的升值部分作为夫妻双方共同财产。夫妻双方分割的共同财产应当是房屋实际价值减去婚前支付部分、尚未偿还贷款后的差额部分。 二:一方婚前贷款买房,婚后取得房产证,并继续还贷。这种情况要分两种情形对待。第一种情况,一方婚前出首付款,然后按揭贷款,在婚后取得房产证后仍然用个人财产还贷的情况。此时,房屋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离婚时不参与财产分割。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即一方婚前出首付款,婚后取得房产证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款。这种情形可以认为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要在离婚时要计算好婚前出资和婚后还贷中夫妻双方的出资比例,从而分割房产。 情况三:夫妻双方婚后共同出资支付首付,以贷款方式取得房屋产权证书后离婚。尽管此时已经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书,但是业主并不实际掌握房产证,房产证还被抵押在银行。这时夫妻离婚,涉及分割的按揭房产存在首付款、已经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房屋实际升值的价值等四部分。因此,房屋的实际价值,即合同价值与房屋升值之和,减去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后的剩余价值才是夫妻双方分配的对象。其中的一方取得房产后,应继续向银行偿还贷款,同时向另一方支付房屋价值的一半。
-
夫妻贷款买房离婚时如何分割
夫妻贷款买房离婚时的分割方式: 1、若该房屋完全由一方个人财产购买的,则认定为购买人的个人财产,不予分割,但另有约定的除外; 2、若一方婚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婚后共同还贷,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则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归登记一方
2021.02.11 174 -
夫妻贷款买房离婚时怎么分割
夫妻贷款买房离婚时按照双方的协商方案分割。如果双方无法就该房产分割达成协商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登记一方,且剩余的放贷款由登记一方偿还。而另一方有权就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请求予以补偿。
2021.03.21 152 -
-
夫妻婚前贷款买车婚后还贷离婚时分割
婚前买车婚后还款,婚前买车登记谁的名义是谁的财产,婚后还款属于共同财产。 离婚车辆属于婚前购车者,婚后偿还的贷款属于共同财产,应给予对方一半的补偿。
2021-11-12 15,340 -
婚前夫妻贷款的房子离婚时怎么分割
在目前财产分割上,按揭贷款这一部分财产如何分割是最复杂的一个情况,现在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法院会判决房产归一方所有,另一方获得按揭款的一半以及按揭款部分的房屋增值款。另一种情况是夫妻共同还按
2022-07-09 15,340 -
如何分割婚前买房贷款离婚时夫妻共同还贷
虽然房屋是一方婚前购买,但婚后房屋增值部分以及用婚后共同财产还贷部分,应当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既根据出资情况,要将财产来源分为婚前婚后两部分进行分割。共同还贷部分,不论是由一方用个人工资还贷,还是用双方
2022-02-19 15,340 -
夫妻婚前贷款房产离婚怎么分割
法律分析:夫妻双方婚前的房产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离婚时归个人所有,不需要进行分配。
2022-08-28 15,340
-
01:24
夫妻离婚房子有贷款怎么分割如何分割按揭房产,由夫妻双方自行协商决定,按照相关规定,如果是夫妻双方共同按揭的,该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可以按照各自出资比例分割; 如果是夫妻一方用个人财产按揭的,该房产属于个人财产,离婚时无需分割。 若是起诉离婚的,对于还未取得完全所有
1,172 2022.04.17 -
01:03
夫妻离婚有贷款如何分割夫妻离婚有贷款分割的规定如下: 1、如果贷款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例如结婚后双方共同买房,那么房屋的贷款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在离婚后,夫妻二人仍然需要共同偿还; 2、如果夫妻双方协商由其中一方进行偿还,那么也是可以由其中一方来进行偿还的,但
644 2022.06.15 -
01:22
婚前贷款购房离婚怎么分配婚前买房离婚后的分割方式有以下几种,如果该婚前房产单纯是一方购买,则属于个人财产,另一方不能对其进行分割。产权证上能显示出房产归双方所有的,便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根据相关法律对共同财产的分割方式进行分割。一方婚前支付全部房款,婚后才取得产权
1,15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