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女职工劳动保护期间高温冒充制度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国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是指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 3869-83)中规定的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是以劳动强度指数来衡量的,劳动强度指数是由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能量代谢率两个因素构成的。劳动强度指数越大,体力劳动强度也越大。反之,体力劳动强度就越小。标准中规定:劳动强度指数小于15,体力劳动强度为Ⅰ级;大于15,小于20,为Ⅱ级;大于20,小于25,为Ⅲ级;大于25,为Ⅳ级。若需了解某工种劳动强度的大小,可请当地劳动部门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实地测量和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其他禁忌劳动;经期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高、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劳动;孕期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劳动和孕期禁忌劳动;女职工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一岁以下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劳动和哺乳期禁忌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
单位无高温保护措施致职工中暑如何解决
单位无高温保护措施致职工中暑的办法是: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习,并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劳动者出现中暑症状时,
2020.01.20 175 -
女职工更年期劳动保护
劳动法中对于女职工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特殊规定,其更加详细的对女职工的劳动权益等做出了规定。根据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依据以下四种理由,在女职工的孕期、产期、哺乳期内与女职工解除劳动
2020.03.30 1,061 -
暑假工冒充长期工如何辞职
暑假工冒充长期工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辞职:与其所在的单位协商,达成一致后辞职;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或者依法行使单方面的劳动合同解除权。
2020.06.26 578
-
如何理解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期间的高温冒充制度
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
2022-03-17 15,340 -
女职工怀孕期间如何劳动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女职工劳动保护规
2022-04-26 15,340 -
女职工怀孕期间劳动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女职工劳动保护规
2022-03-17 15,340 -
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规定怎么样?
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安排夜班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2022-07-28 15,340
-
01:04
员工自动离职 劳动法如何规定
没有自动离职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需要辞职的劳动者,如果是正式同员工的话,只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是在试用期内的话,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与用人单位协
3,626 2022.05.11 -
01:35
如何解除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关系方式,具体如下: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
1,884 2022.06.15 -
00:52
冒充签字公安怎么处理
冒充签字,公安可以立案处理。因为冒充签字属于无权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如果冒充别人在合同上签字的,那么可能涉嫌合同诈骗罪。对受害者造成损失的,那么需要赔偿。情节严重的,那么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是在诉讼过程中,
6,21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