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失踪法院起诉可以要求赔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为了避免借款“有去无回”,债主在打借条时,不要不好意思,最好让借款人找一个担保人,或以财产作为抵押。如果借款通过银行转账方式交付,最好要求借款人使用其自己的银行卡,并保留好转账凭证。 无论借款人是否“失联”,债主都可将借款人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其偿还欠款。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时算起。如果借款人到达约定还款期限后仍未还款,债主应及时到法院起诉,避免超过诉讼时效。 如果借款人找不到了,债主可按照借款人的联系地址或户籍地址,以特快专递方式向其寄送催告函,并在详单上备注有关信息,保留好详单。通过电话、短信催告,要保留好录音等证据。 若通过催告等方式仍联系不到借款人,在能够证明借款人下落不明已满两年的情况下,债主可到法院申请宣告该人失踪。该人成为失踪人后,其配偶、父母等可依法成为财产代管人。债主可要求代管人以失踪人的财产偿还债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款人失联可以去法院起诉。被执行人未按照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况扣押、冻结、划拨、变更被执行人的财产。
可以起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证据,可以向法院起诉对方,要求偿付债务,如果对方无能力偿还,建议走民事诉讼程序。 失踪应该当事人积极查找下落,便于法院强制执行。诉讼的目的是把钱要回来,而不是一定能找到人,如果人找不到,法院只能把判决书进行公告送达,还是达不到要回钱的最终目的,债权人应该积极找到债务人。
-
欠款人失踪了可以起诉吗
欠款人失踪了,可以起诉。具体情况如下: 1、债务上有保证人的,应当向保证人主张债权,为保证债权的实现,设立立担保人,如果到期债务无法清偿,担保人应向债权人清偿债务; 2、向法院提起诉讼,事实上,对于被告下落不明,无法亲自送达开庭通知的被告,
2022.04.12 1,005 -
法院可以起诉要求赔偿工资吗?
个人拖欠工资,另一方能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而一般单位拖欠工资的纠纷则需要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索要工资。
2020.06.23 155 -
借钱人失踪了借款可以要回来吗
1、债务上设有保证人的,向保证人主张债权。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设立保证人,如果到期债务无法清偿或不可能清偿,由保证人向债权人清偿债务。保证人清偿债务之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 2、审查财产是否是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双方以夫妻共同财产偿
2021.01.23 116
-
法院起诉可以要求债务人赔偿借款吗
你的意思是担保人通过诉讼的方式追偿借款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吗
2022-10-09 15,340 -
求借钱人失踪起诉的方法
借款人失踪的情况下,由于借钱不还的情况属于民事纠纷,因此债权人在诉讼时效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是应当受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与证据进行判决的。在判决之后,债权人可以拿着法院的判决书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的财产
2022-05-08 15,340 -
失踪人还可以向法院起诉离婚吗?
能向失踪人提起离婚诉讼。当事人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只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或者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下落不明人公告送达诉讼文书。
2023-09-04 15,340 -
债务人失踪后可以到法院起诉吗
1、可以。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限内,可直接向债务人原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提起诉讼,追讨债款。起诉时应持有借据等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法院就会立案受理。由于债务人下落不明,法院在立案后一般采用公告送达
2022-11-12 15,340
-
01:30
起诉离婚赔偿金可以要求什么赔偿起诉离婚赔偿金,可以要求对方支付精神损害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针对的是有过错方对自己造成的精神损害,比如有过错方实施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严重损害婚姻的信任关系,对无过错方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而人身损害赔偿针对的是有过错方对自
506 2022.04.17 -
01:25
借款合同可以起诉吗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借款合同可以起诉吗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就借款合同产生纠纷,当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具有管辖权的法院作出相应的判决。因此,借款合同可以起诉,但是要受到民事诉讼法的具体限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的规定
1,480 2022.04.15 -
00:57
共同借款人是否可以起诉部分借款人共同借款人是否可以起诉部分借款人,要看是否符合起诉的条件。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
2,19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