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先孕的第三胎是否要罚款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没有结婚,生了个孩子,不会罚款,可以上户口,上户口不再有任何前置条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二、依法为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二)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该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无户口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计划外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夫妻双方,分别按下列规定一次性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一)虽够法定婚龄但未登记结婚而生育的,按本人9个月收入的金额征收; (二)对未到生育年龄而又未婚生育的,每提前一年加收一年的罚款。如女方20岁才到结婚年龄,但是16岁就生孩子了,就是要多收4年的罚款。
未婚先孕第一胎并不需要罚款。虽然我国之前的法律规定,未婚先孕是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但该费用不是罚款性质,且目前已经废除抚养费征收制度了,故生育子女无需额外缴纳费用。
-
第三胎是否罚款
夫妻生第三胎不罚款。法律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所以要生育三胎的夫妻在自愿的情况下可自行生育,无需缴纳罚款。
2020.04.18 99 -
未婚生第一胎是否要罚款
未婚先孕,孩子在办理结婚登记后出生的不会被罚款,但如果孩子出生后6个月仍未办理准生证的,要被计生部门罚款才能上户口。因此,未婚先孕需要尽快办理结婚登记以及准生证明,然后依法生育小孩。
2020.03.31 97 -
第一胎未婚先育罚款吗
未婚先孕,孩子在办理结婚登记后出生的不会被罚款,但如果孩子出生后6个月仍未办理准生证的,要被计生部门罚款才能上户口。因此,未婚先孕需要尽快办理结婚登记以及准生证明,然后依法生育小孩。
2020.01.29 162
-
未婚先孕的第三胎要罚款吗
按实际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未婚先孕妇的情况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所以请自行向当地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进行咨询,以确定是否需要罚款。《中华人
2022-02-05 15,340 -
未婚先孕第三胎罚款吗
按实际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未婚先孕妇的情况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所以请自行向当地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进行咨询,以确定是否需要罚款。《中华人
2022-03-15 15,340 -
未婚先孕第一胎是要罚款吗
未婚生子第一胎要罚款。 我国目前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如果公民生育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缴纳社会抚养费。 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2022-06-29 15,340 -
未婚先孕第四胎要罚款吗
交罚款。第四十二条违法生育子女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下列规定对生育者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按
2022-03-27 15,340
-
01:11
未婚先孕违法罚款多少
未婚先孕是不违法的,更不会受到处罚。公民的生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公民的生育权是与生俱来的,是先于国家和法律发生的权利。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的。但是,如果未婚先孕,在给非婚生子女办理准生证和户口的时候会比较麻烦。根据
1,673 2021.03.24 -
01:03
未婚先孕打胎男方需要承受法律责任吗?
未婚先孕打胎男方不需要承受法律责任。双方没有夫妻关系,男方不需要对女方负责。男方要求女方终止妊娠,女方可以不同意,在孩子出生以后男方依然需要支付抚养费到孩子成年。女方不能以堕胎为名向男方索要赔偿,但是女方怀孕后自行堕胎的,造成损失,可以根据
7,489 2022.05.11 -
01:08
未婚先孕孩子的抚养权归谁
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未婚生下孩子的,孩子如果在2周岁以内的,本着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原则,抚养权一般是归女方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
2,09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