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赌博欠债不还可以去法院起诉离婚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丈夫赌博作为离婚后债务应当由其本人清偿,因为这属于法定的个人债务。法律规定,双方约定为个人债务的、个人因资助产生的、个人因经营产生而未将收入用于共同生活的都属于个人债务,要用个人的财产清偿。赌博债务并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可以。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所以起诉离婚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如果婚姻关系中,一方赌博,另一方当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且赌博情节严重是违法的。 因对方赌博起诉离婚,需要具备相应的起诉条件,具体来说包括: (1)离婚诉讼的提起,必须是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其他任何第三人均不得以诉讼当事人的身份提出离婚诉讼。 (2)提起离婚诉讼的一方,必须与被告方具有合法夫妻关系,即双方必须是合法配偶,其他关系不能提起诉讼离婚。 (3)提起离婚诉讼的一方,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提起诉讼离婚。 (4)提起离婚诉讼的一方,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离婚起诉状及副本各一份,起诉书中要有明确的诉讼请求、事实、理由、财产的分割、子女的抚育及相关的证据。 (5)夫妻共有财产的清单(含房产、股票、债券等)。 (6)原告应呈交能证明其与被告的合法夫妻关系的结婚证或夫妻关系证明书。 (7)原告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离婚起诉状。
-
老公赌博欠债起诉离婚会怎么样
离婚诉讼,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对于一方赌博所欠的债务,由于该债务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和家庭生活,属于一方不合理的开支,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因而应由债务人个人自行承担,另一方不承担偿还的责任。因此赌博类的债务
2021.03.24 267 -
赌博欠债可以不还吗
赌博欠债可以不还。赌博本身就是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因为赌博产生的债务也不是合理的债务,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因此对于赌债是可以不还的。 因赌博产生的债务属于一种无效民事行为,既然是无效民事行为,则也就不会产生合法债务,自然赌债就不需要偿还了。
2021.02.07 155 -
赌博欠债不还可以吗
赌博欠债不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
2020.03.19 119
-
老公赌博可以去法院起诉离婚吗
丈夫赌博可以起诉离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2023-02-18 15,340 -
老公赌博欠债可以起诉离婚吗
可以起诉离婚。我国倡导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
2022-11-30 15,340 -
老公赌博欠债不还可以离婚吗
很多夫妻感情破裂之后就可能会走向离婚,的时候关于夫妻之间的共同财产以及孩子抚养权和债务的处理经常会产生纠纷。根据我国《》的规定,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应准许离婚。所以,赌博所欠
2022-09-16 15,340 -
老公赌博去法院起诉离婚
老公赌博,女方直接到男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男方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向男方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起诉离婚的,当事人本人或者委托诉讼代理人带上本人的身份证、起诉书及请求离婚的证据等材料
2021-07-29 15,340
-
01:29
老公赌博欠债怎么离婚
老公赌博欠债,如果屡教不改的,这时候老婆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的诉讼请求。因为在离婚诉讼中,原告需要向人民法院证明夫妻双方感情确实已经破裂。而一方存在赌博行为,而且屡教不改,就属于能够证明双方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的情形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930 2021.07.05 -
01:00
老公欠了债离婚要一起还吗
老公欠了债,离婚后,债务是否要两个人一起还,需要区分该债务是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婚内男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不需要双方共同偿还。但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
583 2022.10.08 -
01:05
欠多少钱不还可以法院起诉
无论债务人所负债务数额的多少,债权人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儿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有适格的原告;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
2,19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