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期间在离婚时共同生活的孩子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8.人民法院审理非法同居关系的案件,如涉及非婚生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应一并予以解决。具体分割财产时,应照顾妇女、儿童的利益,考虑财产的实际情况和双方的过错程度,妥善分割。9.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双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应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抚养,子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见,一方将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养,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因此,未办理结婚登记双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应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抚养,子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见,一方将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养,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同居子女抚养权的处理:孩子不满两周岁的或者还在哺乳期的,归母亲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即如果女方条件比男方好,法院会将抚养权判给女方。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如何处理未婚期间同居期间共同财产
未婚同居期间共同财产的处理方式如下: (一)男女双方感情破裂时,首先应该对全部财产进行清点和估算。之后分清哪些属于同居之后的共同财产,双方可商议未婚同居期间共同财产的处理方式; (二)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一般按共有财产处
2021.01.17 121 -
离婚孩子的生活费如何处理?
离婚孩子生活费是抚养费的一部分。抚养费包括教育、生活、医疗等费用;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如果因为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抚养费的,可以要
2021.01.11 90 -
离婚孩子的生活费如何去处理
离婚孩子生活费是抚养费的一部分。抚养费包括教育、生活、医疗等费用;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如果因为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抚养费的,可以要
2021.01.23 82
-
离婚时同居期间所生子女如何处理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 8.人民法院审理非法同居关系的案件,如涉及非婚生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应一并予以解决。具体分割财产时,应照顾妇女、儿
2022-04-27 15,340 -
离婚时,同居期间的孩子抚养权如何处理?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 8.人民法院审理非法同居关系的案件,如涉及非婚生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应一并予以解决。具体分割财产时,应照顾妇女、儿
2022-04-28 15,340 -
分居期间共同生活的离婚财产如何分割?
夫妻分居期间彼此没有联系,此期间各自所得到的财产夫妻分别管理和使用,很多离婚当事人因此而认为此期间所产生的财产可以视为个人财产,这是没有
2022-05-11 15,340 -
离婚时如何处理同居期间所生的子女财产?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 8.人民法院审理非法同居关系的案件,如涉及非婚生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应一并予以解决。具体分割财产时,应照顾妇女、儿
2022-04-22 15,340
-
01:09
共同债务离婚如何处理
共同债务离婚时的处理方式,我国法律已经作出了规定:双方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欠的债务,要双方一起偿还。共同财产没办法把债务全部还清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则由双方协议清偿;没办法达成一致协议的话,就由人民法院判决。 因此,双方共同财产不
1,087 2022.04.17 -
01:12
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如何处理
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判决如下: 1、离婚时,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除非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母方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可以由父亲抚养; 2、已满两周岁的
449 2022.06.06 -
00:58
居间合同纠纷如何处理
一般情况下,房屋居间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如下: 1、当事人可通过和解或调解的方法解决合同纠纷; 2、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按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涉外合同当事人可按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其他仲裁机构提起仲裁; 3
634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