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刑法条文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现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一百八十四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第三百九十九条司法工作人员询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有前两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解除劳动合同赔偿
解除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属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的,用人单位应当以经济补偿为基础,支付两倍赔偿金;属于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不需要赔偿
2020.04.08 783 -
劳动合同解除怎么赔偿 如何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解除的赔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2020.12.09 413
-
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
1、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必须出具书面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以及失业介绍信,并办理档案及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2、合法解除,得到经济补偿金,标准为每年支付一个月
2022-02-18 15,340 -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
2022-04-03 15,340 -
劳动合同解除赔偿
1、合法解除,得到经济补偿金,标准为每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 2、违法解除,得到赔偿金,标准为补偿金的2倍 3、失业金等其他请求,要结合具体案情情况才能确定,你现在给出的案件信息太少,无法进行全面判
2022-01-17 15,340 -
解除劳动合同赔偿
根据情况,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本法第47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者违反本法解除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和竞争限制,给使用者造成损失的,
2021-10-24 15,340
-
00:50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赔偿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赔偿,要根据劳动者的工作过年限来定。按照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
1,643 2022.04.17 -
01:13
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
首先,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辞退员工时,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但具体要补偿或者赔偿多少钱,要看具体的情况和员工的工作年限。当然,也有少数情况是公司解聘员工不需要支付赔偿的,比如:因为员工的个人过失给公司
4,526 2021.04.25 -
01:01
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标准
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标准如下: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
2,81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