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违规被辞退能得到经济补偿金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员工被迫辞职,若是属于违法辞退的,用人单位需要支付二倍经济补偿的赔偿金;若是属于用人单位主动提出,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解除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员工被无故辞退,若属于违法辞退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二倍经济补偿标准的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
员工提出辞职能得到经济补偿金吗?
如果是因为单位存在过错而导致劳动者提出辞职的,劳动者可以获得经济补偿金。 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020.12.01 179 -
被公司辞退能得到经济补偿吗
被公司无过错性辞退的,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申请仲裁、起诉等方式来要求经济补偿,而经济补偿是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由单位支付一个月工资给劳动者。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由单位支付半月的工资给劳动者。
2020.12.23 130 -
被迫辞退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金吗
因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被辞退的,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2020.11.05 105
-
员工被辞退能得到经济补偿吗?
非因员工原因,公司辞退劳动者的,应当提前30天通知职工本人,并给予经济补偿。包含下列情况: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或者不符合国家和本
2021-06-19 15,340 -
被辞退员工能得到经济补偿吗
按照现行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按照《劳动法》第24条、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具体包括以下12种情况: (1)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
2022-04-01 15,340 -
员工被辞退能得到经济补偿吗
非因员工原因,辞退劳动者的,应当提前30天通知职工本人,并给予经济补偿。包含下列情况: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或者不符合国家和本市从
2022-09-01 15,340 -
被辞退能得到经济补偿金吗
被辞退符合条件的可以要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
2023-02-27 15,340
-
00:54
被辞退的员工如何获得赔偿金
被辞退的员工获得赔偿金,应当基于合法理由。若属于被用人单位违法辞退,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两倍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合法,员工不能获得赔偿金。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
4,074 2022.06.22 -
01:32
企业裁员经济补偿金
企业裁员的经济补偿分为三种,分别是企业规模裁员的经济补偿,企业个别裁员的经济补偿和企业员工协商一致裁员的经济补偿。对于企业规模裁员的经济补偿,它的流程是用人单位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员工,给员工的经济补偿是员工的工作年限和月平均工资的乘积。企业
1,529 2021.04.25 -
01:25
员工不能胜任工作辞退要补偿吗
不能胜任工作是因为客观上他不适合,表现为劳动者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但主观上没有过失。所以被辞退的话是可以拿到经济补偿金的,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
6,32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