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在单位摔伤应如何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属于工伤的,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保险的赔偿标准是根据员工发生工伤事故所导致的不同程度影响进行赔偿。赔偿的标准有:医疗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及陪护人员交通费和食宿费、康复治疗费以及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期费、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养亲属抚恤金。
职工发生工伤后向单位索赔流程: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伤者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携带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书等资料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
如何在职工伤保险单位理赔
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
2020.06.29 123 -
单位工伤如何赔偿?
劳动者因工负伤的,用人单位支付以下工伤保险待遇: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全部工伤保险待遇。
2020.04.22 132 -
工伤单位如何赔偿?
工伤用人单位需要赔偿以下这些: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如果没有交工伤保险,用人单位除了要承担以上费用外,还要支付下列费用:
2020.02.23 284
-
在职单位如何赔偿工伤死亡
在职员工因病死亡待遇,一般由丧葬费、抚恤金(救济金)、供养直系亲属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组成,丧葬费和抚恤金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职工因病死亡待遇,目前全国尚无统一规定,所在省、自主权、直辖市对
2022-08-02 15,340 -
职工受伤后仍在单位上班应如何赔偿?
若系工伤,可以主张享受工伤待遇,单位应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构成伤残的还可要求赔偿伤残补助金等。协商不成的,诉讼解决。
2022-10-31 15,340 -
工伤单位应如何赔偿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2022-08-19 15,340 -
在单位工伤如何赔偿
发生工伤后,通常要经过工伤鉴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规定,工伤经过工伤鉴定后可以分为一至十级,那么,您知道工伤一至十级分别该如何赔偿吗?因经济发展不同,全国各地赔偿标准不同,以四川为例
2022-08-07 15,340
-
01:06
同一部位在不同公司工伤应如何赔偿
两次工伤按照其在同一个用人单位所发生的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进行赔偿。工伤的赔偿包括造成一般的伤害没有达到残疾的赔偿,有医疗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及去其他地方就医的交通费、食宿费。此外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
933 2022.04.25 -
00:51
职工发生工伤如何赔偿
发生工伤后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单位没有申请的,可以由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一年内进行申请。伤者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
706 2022.06.22 -
00:54
工伤十级单位应该赔偿哪些费用
工伤十级单位应该赔偿的费用: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就是7个月本人工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根据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根据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停工留薪期工资,根据劳动能
5,57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