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欠条没有按手印没写欠条有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欠条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双方签名就是有效的,不以按手印为生效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但要注意是否过了诉讼时效,如果欠条约定了还款日期,在还款日期届满之后2年内不向债务人追讨的话,就算了过了诉讼时效。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日期,就不存在诉讼时效的问题。 2、本案诉讼费按照诉讼请求金额的2.5%收取,即2000元,原告胜诉后,法院会退回诉讼费,改由被告承担。 3、胜诉后是否可以拿到钱,还得看债务人有没有能力履行判决,如果有,债务人不履行的,原告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果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只能等被执行人有能力时再履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只要借条是真实的,那么借条没按手印也是有效的。但为了更好地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建议在书写借条时,除了签字之外,还是尽量也按手印,以加强该借条的效力。另外,在书写借条后,需要注意借条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
写的欠条没有按手印,有效吗
首先应当明确一点,如果此类欠条的内容不违反我国相关强行性法律的规定,那么即使这份欠条仅有出具人签字而没加摁手印,也不影响该份欠条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当事人采
2021.02.05 454 -
民法典欠条没按手印有效吗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针对欠条形式的规定,如果欠条之中没有按手印的,不一定影响欠条的效力。因为欠条在法律上就是借款合同,而借款合同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一定要按手印,只要有方法可以确定该欠条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并且是合法的,则有
2022.04.13 697 -
欠条没按手印有效吗
欠条上只要有欠款人的签字,即便出现没有按手印的情况也不会影响欠条的成立和效力,但需要注意欠条书写需要满足以下几点:注明欠款金额;有具体的还款时间和计息方式;明确的欠款人;在有欠条的情况下,如果多次催欠款人还钱但仍然不还的,建议尽快携带如欠条
2022.04.12 765
-
欠条上写没按手印有法律效力吗?
欠条不按手印是否有法律效力,要看情况。如果合同是依法订立的,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且当事人采用了盖章、签名等其他的签字方式的,是有法律效力的。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
2022-06-14 15,340 -
写的欠条没有按手印,有效吗
首先应当明确一点,如果此类欠条的内容不违反我国相关强行性法律的规定,那么即使这份欠条仅有出具人签字而没加摁手印,也不影响该份欠条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
2021-12-16 15,340 -
欠条没按手印有效吗
(1)首先应当明确一点,如果此类欠条的内容不违反我国相关强行性法律的规定,那么即使这份欠条仅有出具人签字而没加摁手印,也不影响该份欠条具有法律效力。 (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
2021-07-06 15,340 -
欠条没按手印有效吗
1、欠条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双方签名就是有效的,不以按手印为生效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
2022-03-21 15,340
-
01:08
欠条没按手印有法律效应吗
在欠条上不一定要按手印才有法律效应的,下列几项因素也会影响到欠条效力: 1、标题写明是欠条。 2、欠款的原由需要写明,非法的债债务或年利率过高则不会受法律保护。 3、欠款人的全名及身份证号码需写明,欠款人最好按手印。 4、金额要用阿拉伯数字
1,435 2022.04.17 -
01:37
借条没按手印有效吗
借条上只要有签字,即使没有按手印,也能够产生法律效力。 如果双方签订书面借贷合同,则借贷合同从借贷双方在合同书上签字、盖章时成立;若双方不是同时签字盖章的,那么借贷合同从在后一方签字盖章时才成立,所以自然人有没有签字才是影响合同成立的关键,
2,913 2022.04.17 -
01:30
欠钱没有欠条能起诉吗
向人民法院起诉以及想要获得胜诉结果,最主要的是要有证据,关键是要有证明借款关系真实存在的证据,而欠条只是证明借款关系真实存在的证据种类之一,当其他证据同样能够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
2,387 2022.04.17